2007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社会,坚持推动发展、关注民生、创新体制、维护稳定,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各项重点工作,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取得重要进展,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进一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26.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3.4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389.87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2022.73亿元,增长15.1%。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19168元,比上年增长15.8%。
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15.7:44.8:39.5调整为2007年的15.6:45.7:38.7。2007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8.5%;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7.5%。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3.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降低6.1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高于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8%,涨幅比上年增高3.4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5.2%,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1.0个和1.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9%,涨幅高于上年1.7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公共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649.27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20.54亿元,增长30.7%,增幅高于上年12.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883.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增幅高于上年9.2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144.42亿元,同比增长34.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4.37亿元,增长13.3%;医疗卫生支出42.31亿元,增长39.8%;环境保护支出24.01亿元,增长13.4%;交通运输支出23.49亿元,增长13.4%。
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年末全省就业人员126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65.2万人,新增加48.0万人,净增加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比上年末下降0.28个百分点。
二、农 业
积极采取抗旱措施,全省农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2007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502.05万亩,比上年增长2.3%;受旱情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2454万吨,比上年下降9.8%。其中玉米产量1800万吨,减产11.6%,单产6308公斤/公顷,减产10.8%;水稻产量500万吨,增产2.6%,单产7464公斤/公顷,增长0.5%。
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牛出栏总量达到384.9万头,比上年增长4.1%;生猪出栏总量达到2200万头,增长10.0%;家禽出栏总量达到49870万只,增长5.2%;羊出栏总量达到365万只,增长7.4%。肉类总产量347.76万吨,比上年增长10.4%;禽蛋产量113.0万吨,增长11.9%;牛奶产量47.3万吨,增长37.1%。
全省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园艺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省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280个,同比增长1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亿元,粮食加工量达1350万吨,畜禽屠宰加工量达2.93亿头(只),同比增长22.0%。全省实现园艺特产业产值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565个,有机食品206个,无公害农产品146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13个,环境监测面积达到3100万亩。全省“三品”(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当年产量2360万吨,实现产值362亿元,带动农民增收32亿元,带动农户170万户,带动从事“三品”生产的农户户均增收1880元。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570.67万千瓦;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58万台、机电井11.9万眼、农用水泵44.18万台,同比分别增长23.5%、23.4%、3.8%;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164.06万公顷和147.19万公顷,比上年提高0.3%和1.6 %;农村用电量达到32.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末,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510个,加入农户65万户,带动农户126万户,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6.8%和32.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73.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6%。
支柱和优势行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共完成增加值1270.24亿元,同比增长23.1%,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7.8% 。
民营工业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有民营企业2469户,比上年末增加52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521.44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水平15.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6.44亿元,比上年增长63.3%。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6.3%,比上年提升31.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倍。石化行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石化行业累计实现利润121.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盈49.54亿元,增长68.8%,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2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134.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8.97亿元,增长了2.0倍, 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42.5%。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722.3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实现工程结算收入67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建筑施工面积4624.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86.61万平方米,增长27.1%,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3888.70万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积的84.1%;竣工面积2218.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85.59万平方米,增长14.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3.18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城镇投资3346.90亿元,增长41.5%;农村投资656.28亿元,增长53.3%。
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973.96亿元,比上年增长49.0%,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4.3%。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完成情况较好,分别完成投资187.28亿元、170.99亿元、161.78亿元和255.56亿元,增长41.4%、69.3%、94.2%和41.3%。
非国有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民间投资2570.65亿元,比上年增加873.27亿元,增长51.4%,高于全省城镇以上投资增幅9.9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205.06亿元,比上年增加37.15亿元,增长22.1%。非国有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9.3%,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61.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8.3%。
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88.48亿元,比上年增长57.5%。商品房销售面积1109.26万平方米,增长13.8%,其中销售住宅1026.97万平方米,增长16.8%。商品房空置面积423.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0%。商品房销售额265.66亿元,增长36.0%。
五、国内贸易
在通信、汽车、住房、旅游等消费结构升级和假日经济效应的带动下,全省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需求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99.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增幅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增长16.7%,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5.8%,汽车类增长46.2%,家具类增长41.4%,中西药品类增长60.5%,金银珠宝类增长55.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88.7%。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实现快速发展。据海关统计,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02.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实现出口总值38.58亿美元,增长28.7%;实现进口总值64.41亿美元,增长31.0%。在出口总值中,机电产品出口9.03亿美元,增长57.9%,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23.4%。
招商引资活动成效显著。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85亿美元,增长16.3%。全年实际引进外省资金756.90亿元,比上年增长59.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7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7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客货运输全面增长。全省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764.0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8%;完成旅客周转量322.4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9%。
道路基础建设力度加大,通车里程增加。截止2007年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3635公里,等级公路总里程71031公里(含农村公路410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2公里。年内哈大客运专线、长吉高速铁路、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开工建设。
2007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110.37万辆,比上年增长38.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7.97万辆,增长58.6%。私人轿车保有量29.51万辆,增长29.9%。
2007年全省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1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6.58亿元,增长6.4%;电信业务总量396.60亿元,增长22.9%。在邮政业务中,全年函件6561万件,比上年增长6.4%;特快专递566万件,增长0. 9%;邮政储蓄平均余额381亿元,增长7.5%。在长途电信业务中,固定传统国内长途电话通话时长11亿分钟,固定传统国际、港澳台电话通话时长678万分钟。全省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109.9万门,减少1.9%;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45.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518.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26.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6.8部/百人;全年移动电话用户1311.1万户,新增173.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8.1部/百人,同比增长6.2%;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143.30万户,增长39.5%。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截至2007年末,全省星级以上宾馆已达216家,其中五星级宾馆5家;旅行社45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7家,国内旅行社394家。旅游入境人数稳步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757.95万人次,增长16.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3703.59万人次,增长16.0%;接待入境旅游者54.36万人次,增长21.1%,其中,外国人44.18万人次,港澳台同胞5.24万人次,分别增长了24.7%和24.8%。全年旅游总收入350.16亿元人民币,增长26.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36.51亿元人民币,增长27.5%;旅游外汇收入1.79亿美元,增长24.3%。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扩大。2007年末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398.63亿元,比年初增加326.24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361.08亿元,比年初增加439.59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588.00亿元,比年初增加146.89亿元;人民币消费贷款264.09亿元,比年初增加63.21亿元。全年境内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0611.09亿元,增长27.1%;现金支出20738.54亿元,增长26.7%;累计现金净投放127.44亿元。
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年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4家(含境外),其中境内上市公司31家。全年证券市场直接融资38.4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截至2007年末,全省境内已有开展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18家,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34家,兼业保险代理机构1996家。全年保费收入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寿险收入78.7亿元,增长21.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6.6亿元,增长5.1%;财产险收入31.5亿元,增长63.0%。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总额44.6亿元,增长1.1倍。其中,寿险给付19.7亿元,增长1.1倍;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3.0亿元,增长8.9%;财产险赔款22.0亿元,增长1.4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304个,其中政府部门所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29个;高等院校所属科研机构4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130个。科技队伍迅速壮大,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2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2.8万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5人。全省已建国家及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72个,经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个。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度增长,全年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40.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96%。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投入5000万元。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得到加强。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2007年全省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17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45项,应用技术成果450项,软科学成果22项。2007全省有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技术市场活跃,2007年全省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542项;成交金额17.4亿元。
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007年全省向国家递交专利申请5251件,比上年增长15%,其中发明专利1635件,增长23%;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2855件,同比增长23%。
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组织实施省科技项目728项,其中高技术研究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29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38项、星火计划项目33项。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1178家,新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2项。
截至2007年末,全省已建立国家级开发区4个,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47个;省级以下开发区51个。2007年全省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80亿元,创汇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8%和31.8%。
质量检验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末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673个,国家质量检测中心13个;全年共监督抽查产品804种,比上年扩大26%。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4个,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企业395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4个,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80.09万台件,比上年增长3.4%。
截至2007年末,我省已有27个中国名牌产品,其中当年新争创的中国名牌产品有16个。
2007年全年共向社会公众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74次,全年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38架次,累计飞行99.5小时;发射增雨火箭916枚、炮弹1050发,增加降水量约9.3亿立方米。发射防雹炮弹9201发,火箭34枚,总计作业348次,挽回经济损失约0.8亿元人民币。
截至2007年末全省共有14个地震台站,2个火山观测站,16口观测井。
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全年为社会各界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5675 张,地点成果3091点,航空摄影2615片,各种分辨率的航空航天影像资料187400平方公里,数字化地形图数据8790MB,各种版本地图集(册)335册,各种幅面挂图4406张。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巩固提高取得新进展,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有所提高。全省小学在校生153.7万人,辍学率为0.11%,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普通初中在校生94.2万人,辍学率由上年的1.79%下降为0.61%。安排资金4550万元为44万名家庭困难的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进一步完善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安排资金1450万元补助6.3万名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比重有所提高。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为74.4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3.9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明显加强。
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持续适度发展。全年招收普通本科、专科(高职)学生14.7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其中本科9.4万人,专科5.3万人。与我省支柱产业相关的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均超过我省普通本专科招生增长幅度。普通本科、专科(高职)在校生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其中本科35.1万人,专科11.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研究生教育有较大发展。全年招收研究生1.4万人,比上年增加521人,其中招收博士研究生0.2万人,硕士研究生1.2万人。年末在校研究生4.1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0.8万人,硕士研究生3.3万人。其中,省属院校在校研究生1.28万人,比上年增加1720人。
民办教育、成人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全省共有4所民办普通高校,在校生1万人,独立学院在校生7.5万人;67所民办普通中学,在校生7.3万人;62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5万人;19所民办小学,在校生2.5万人。全省共有成人高校17所,成人本专科在校生16.8万人;成人中等学校86所,在校生1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3204所,累计结业人数达81.6万人次。
学前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全省有幼儿园2839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31.1万人。独立设置少数民族普通高中23所,在校生2.5万人;普通初中41所,在校生1.6万人;小学98所,在校生2.9万人;幼儿园48所,在园幼儿4563人。特殊教育学校47所,在校生604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7年末,全省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81个,艺术表演团体60个,公共图书馆64个,档案馆89个,博物馆65个。全年共出版报纸8.6亿份,各类期刊0.85亿册,图书1.6亿册。全省有线电视用户273.15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8.09%、广播综合覆盖率97.6%。广播电视广告收入77817.66万元。
截至2007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97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9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5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36个。卫生人员1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6万人,注册护士4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2万张。乡镇卫生院789个,床位1.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万人。全年全省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56663例,报告死亡96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 208.09/10万,死亡率0.35/10万。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29.92/10万,比上年下降2.35%;婴儿死亡率为6.57%。,下降了16.4%。
全省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居民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截至2007年末,全省城市辖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9家,覆盖了城市辖区人口524万人,覆盖率达80%。全省县(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家,覆盖人口600万人,覆盖率达60%。全省64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1162.46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2.04%。共筹集资金5.81亿元;已有393.57万参合农民受益,支付补偿资金4.96亿元,占筹资总额的85%。
我省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竞技体育在世界大赛中共获得4枚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成功地举办了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亚冬会比赛中我省运动员获得4金4银6铜的好成绩;在亚洲锦标赛中获得7枚金牌、1枚银牌;在全国比赛中共获得47枚金牌、40枚银牌、46枚铜牌,一人一次破一项世界纪录,一人一次平世界纪录。
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省开展万人以上群众性体育活动37次,千人以上的群众性体育活动357次,各类小型活动400余次。城镇和农村群众健身环境日益改善,全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为街道和乡镇建设健身路径399条,为行政村建设农民健身设施146个,为县区建设健身广场19个、健身房10个,并建成了5个县区级体质监测站。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729.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0.58万人,出生率为7.55%。,比上年降低0.1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3.77万人,死亡率为5.05%。,比上年上升0.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0%。,比上年降低0.1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85.52元,比上年增长1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90元,同比增长15.1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3.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0%。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年末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1.7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5%。其中参保职工为353.95万人,增长3.7%,离退休人员为147.7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54.16万人,比上年增长100.4%。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为249.53万人,退休人员为99.03万人,城镇居民为405.6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8.70万人,比上年增长1.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6.83万人,比上年增长18.4%。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3.60万人,比上年增长47.6%。
年末享受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3.93万人。全年128.5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减少5.1万人;78.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同比增加10万人。
年末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4.9万张,收养各类人员3.6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36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1.47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0.752亿元,受益20.2万人次,社会捐赠站点和慈善超市691个。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2007年,全省9个市州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6个,三级标准的3个,长春市城区空气优良级天数达到340天,占全年的93.2%。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治理取得成效。全省共取缔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全部排污口8个,取缔关闭二级保护区内污染源27个,整治排污企业22个,实现了全省一级水源保护区无排污口的目标。2007年,全省晋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各类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4个,总面积222万公顷,占省域国土面积的12.6%。12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3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全省共有生态示范区23个,面积11.71万平方公里,占省域国土面积的62.5%。
安全发展理念得到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318人,比上年下降14.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46人,比上年下降28.1%;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每10万人死亡4.00人,比上年下降19.8%(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数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5.8人,比上年下降22.7%。全年共发生消防火灾事故11610起,比上年减少3883起,降低25.1%。
说明:1.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