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申城首次拉响高温黑色预警信号,全市最高用电负荷在实施一系列错避峰用电措施后,达到1500.6万千瓦,为今年第五次刷新历史纪录,同比净增139万千瓦。如果今夏持续高温,上海最高用电负荷将达1670万千瓦,而目前上海能够确保的发电能力仅1040万千瓦,与今夏最高用电负荷1670万千瓦仍相差630万千瓦。
针对用电的严峻形势,上海从6月15日实施第一套错避峰用电预案以来,第一批500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已执行深夜组织生产、白天让电的规定;另有部分企业通过调整厂休日,错开用电高峰组织生产,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上海电网总体运行平稳,至今未发生拉限电情况。
7月12日启动的第二套方案,除对首轮实施错避峰的企业继续执行原用电安排外,还增加700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白天让电、深夜组织生产,同时另安排部分企业轮休让电;在气温达到35℃及以上时,非重点工程建筑工地将停止施工,高档娱乐场所16时以前停开中央空调。此外,各党政机关、宾馆、商厦及企事业单位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
本月20日,是上海实施第三套错避峰用电预案的第一天,新增了400多家企业避开8点至22点的用电高峰组织生产,使深夜生产、白天让电的企业达到2100家。
今年,电力部门在实施了三套企业错避峰用电预案,减负150多万千瓦后,针对下午可能出现用电大幅飙升的情况,果断采取部分紧急避峰措施,对200多家宾馆、商厦、写字楼在极端高峰时段,各自减少用电负荷10%左右的措施。由于有关方面积极支持、配合,终于度过艰难时刻,确保了电网安全运行。
目前除了三套避峰用电方案外,上海在7、8、9三个月实行夏季季节性电价,通过运用价格杠杆,倡导用户节约用电。主要采取继续拉大峰谷价差,从现行的3.6∶1扩大到4.5∶1。从2004年6月15日起适当调整电价水平。但电力部门表示,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不做调整。另外,农业排灌、农副动力的用电价格也不提高,农业生产用电中执行非普动力价格的每千瓦时降低0.10元执行。进一步缩小电石、铁合金生产用电价格和一般工业电价的差价;原执行基建动力价格的用电客户,执行非普动力电价标准;原执行菜篮子电价标准的用户,试行农业分时电价。
另外,上海市政府于10日起对申城景观灯实施了凡当天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摄氏度的,申城景观灯将停止开放的决定。据悉,全市景观灯光的最大用电负荷为3万千瓦左右,占总用电负荷约千分之二。市容环卫局灯光广告管理处处长郭骅说,目前由市容环卫部门负责管理的景观灯用电负荷仅为1.5万千瓦左右,高温日已全部关闭;此外仍有约1.5万千瓦负荷为社会单位的楼宇外观照明、企业广告等景观灯所致。估计此项措施能使景观灯节电量达80%左右。
同时关于沪上将用“人工降雨?来降温缓解用电紧张的措施,因目前来自上海中心气象台的消息说,申城将受北方弱冷空气扩散影响下起雷阵雨,所以暂不实施。市防汛办新闻发言人表示,鉴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申城市区的大气环流并不稳定,一旦“催雨弹?齐发,很多情况非人力所能控制,极有可能破坏气流系统稳定,导致暴雨如注。
早在6月初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电力部门就介绍将通过“五个结合?在用电政策上做文章,即在用电政策上与淘汰劣势产业相结合;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益相结合;与改善上海投资环境相结合;与改善职工生产条件相结合;与确保安全生产与社会稳定相结合。目前看来,在对高耗能高污染的“双高”企业实施错峰的同时,也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的契机。
据悉,电力部门已出动1万多人次,深入生产第一线,检查让电企业用电措施落实情况,各企业错峰落实率及让电执行率均在95%以上。到目前为止,上海还没有实施拉限电措施。(王洁 杨联民)
由于山东资源储量少、用量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阻碍了供电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加之近来连日高温天气使得电网统调负荷连续攀升,山东局部地区开始拉闸限电。为此,山东省紧急采取措施,谨防用电危机情况发生。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山东资源储量少,矿产资源潜在人均占有量只占全国人均值的65%,煤炭资源剩余总量仅占全国的2.2%,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总量的1.1%。同时山东资源消费量大,能源消耗总量约占全国的1/10,已经连续7年突破1亿吨标准煤;全省年耗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有750家,占全国的1/10。由于资源结构性矛盾的存在,给山东的能源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经过三个月用电无忧的好日子之后,供电不足的现象就在山东局部地区开始显现。近日,青岛、潍坊、烟台三市用电开始超负荷,三市用电缺口达到80万千瓦,即使转移高峰负荷40万千瓦,但由于负荷增长过快,三市不得不开始拉闸限电。
山东省经贸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供电危机,山东省政府紧急采取多项措施,谨防用电危机情况发生。首先是维护好电力设备,加强电力运行协调,引导用户合理用电。其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节能、节水、循环经济等技术和工艺,降低能源消耗;第三,倡导绿色消费,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促进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