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线数据
x中国宏观月度数据
x中国宏观年度全国数据
x中国宏观年度分省数据
x中国城市统计数据
x中国县级统计数据
x中国行业月度数据
x中国行业年度数据
x中国行业年度数据--(1999-2002)
x中国区域图形数据
x世界经济统计数据
免费数据
4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4中国行业概况
4中国经济运行月度报告
委托咨询

◆您的位置:数据中心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上半年中部经济高位运行 比全国同期均速高1.1至4.8个百分点

http://data.acmr.com.cn  2005/8/23  江西省统计局


在我国区域发展的漫漫历程中,中部地区曾有过无数的辉煌和赞叹。改革开放后,中部地区又有过不少的失落和唏嘘。进入新世纪,机遇终于又一次降临,从“中部塌陷”的尴尬到“中部崛起”的呐喊,从2004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诉求,到“中部崛起”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纳入今年六项任务之列,“中部崛起”已变成从官方到民间的共识,成为各省加快发展的目标和实际行动,并且这种行动已初显成效,中部经济快速启动和爬越的局面初现端倪。

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比重提高,“中部塌陷”局面得到初步扭转

2001年以来,中部经济发展逐年加快,中部各省经济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由8%-11%提高到目前的11%-14%,2004年有明显加快之势。2000-2004年,中部地区六省生产总值由19791亿元增加到32099亿元,增长0.62倍;增幅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长的0.52倍。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22.12%上升至2004年的23.51%,上升了1.3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由5576元提高到8874元,增长0.59倍;比同期全国增长的0.49倍高。中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由79.00%上升为84.25%,上升了5.25个百分点。

2005年上半年,中部六省经济仍保持高位运行,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速高1.1至4.8个百分点;河南生产总值增幅(14.3%)继续上扬,山西、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呈小幅回落态势;上半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同期GDP的比重继续上升至24.62%。

在反映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中,2001-2004年期间中部地区总量指标占全国份额上升的指标有: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商直接投资额、高速公路建成总里程;与全国水平比较,差距呈缩小趋势的指标有: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城镇化水平,等;高速公路密度等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初步判断: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正在夯实,环境正在改善,后劲正在增强,经济增长快速启动和爬越的局面已初现端倪。

二、投资是推动中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中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00-2004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5597亿元增加到12628亿元,增长1.26倍;高于同期全国增长1.13倍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总额的比重由17%上升为18.02%,上升了1.02个百分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577元提高到3482元,增长1.21倍,高于同期全国1.08倍的增长;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由60.7%上升为64.58%,上升了3.88个百分点。同期,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7329亿元增加到10993亿元,增长0.50倍,低于全国0.58倍的增长幅度;占全国总额的比重由21.46%下降为20.38%。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6%下降至73.0%,下降了3.6个百分点。同投资相比,消费增长严重滞后。

2000-2004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0.62倍,消费仅增长0.50倍,出口虽然增长了0.96倍,但由于出口规模小、外贸依存度低,对经济的贡献小,而投资增长了1.26倍,投资对中部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5%到70%,投资成为新世纪以来推动中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基本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大大推动了中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高速公路为例,2000-2004年,中部地区高速公路建成里程由2925公里增加到8113公里,增长1.77倍;明显高于同期全国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增长1.10倍的速度;高速公路总里程占全国总里程的比重由17.9%上升为23.7%。中部地区高速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由28.5公里提高到79.0公里,2000年,中部地区高速公路密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7.5%,2004年上升为221.5%,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育区域城市圈为各省重要抓手,中部地区城鎮化与工业化进程提速

大力推进区域城镇化是培育经济增长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尤其是对农村人口占大头的中部地区来说尤为重要。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具备一定的基础,据资料显示:中部省会城市在全国城市排名,城市综合实力在8至30位之间,发展潜力在8至34位之间,城市工业化水平在9至31位之间,城市竞争力在15至32位之间。依托省会城市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各省积极推进城市圈建设,大力培育经济增长极。正在规划与建设中的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的长株潭城市圈,江西的昌九景城市带,河南的中原城市圈,山西的太原、大同城市带,安徽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都市经济带,初步勾画和构造了中部城市圈(带)的基本框架。2000-2004年,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率由29.5%提高到35.1%,提高5.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大约提高1.4个百分点,中部城镇化进程略快于全国进程。但同全国平均人口城镇化率比较,中部地区大约还低6.8个百分点。

从产业的角度看,中部地区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工业的落后,2000年,中部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及全国人均水平的54.6%,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全国低5.6个百分点。对此,中部各省积极找准定位,强攻工业,努力铸造中部经济的脊梁。通过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积极壮大支柱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强力推动中部地区工业的崛起。2000-2004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3900亿元增加到8130亿元,增加了1.08倍,大大高于同期中部地区生产总值0.62倍的增幅;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由38%提高到了40%左右。

四、外资有加快流入中部地区的迹象,但经济外向度低、国际竞争力弱的局面尚未改变

2000-2004年,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由29.6亿美元增加到61.6亿美元,增长1.08倍;增幅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0.49倍;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重由7.3%上升为10.2%。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由25.9%迅速提高到36.4%。以此判断,外商直接投资有加快向中部流入的迹象。

2000-2004年,中部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84.5亿美元增加到349.4亿美元,增长0.88倍;明显低于同期全国增长1.43倍的幅度;占全国份额由3.91%下降为3.03%。其中:外贸出口总额由105.3亿美元增加到206.2亿美元,增长0.96倍,低于同期全国的1.38倍;占全国份额由4.22%下降为3.47%。中部地区人均外贸出口额由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1%下降至12.5%。中部经济外贸依存度由7.8%提高到9.0%,而同期全国经济外贸依存度由43.8%提高到70%。可见,虽然中部地区经济外向度有所提高,但水平依然很低,产品出口竞争力相对较弱。

五、部分经济效益指标增长滞后,中部经济增长粗放型特征明显

近五年来,中部经济呈现快速启动和回升的势头,但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经济规模的扩张速度相比,以及中部地区效益水平提高步伐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不能同步,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反映经济增长效果的一些重要总量指标占全国的份额下降。2000-2004年,在中部投资规模、经济总量占全国份额不断上升的同时,中部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份额则由16.28%下降至15.0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占全国份额则由17.73%下降至17.31%。

二是反映经济增长效果的重要人均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2000-2004年,中部地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12%下降至53.81%。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3%下降至84.0%。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2.2%下降至91.8%。

三是中部地区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目前大约低15个百分点;投资产出比(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由2000年的3.54∶1下降到2004年的2.54∶1。

六、各省发展呈现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中部地区省际差距未继续扩大

从经济总量看,中部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绝对差距,2000年为3494亿元,到2004年扩大到577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最多的省份与最少的省份的倍数,2000年为3.13倍,2004年为2.90倍,2005年上半年略有扩大,为3.11倍。各省生产总值占中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山西、江西、河南三省呈上升趋势,2004年同2000年比较,山西由8.31%上升到9.48%,江西由10.12%提高到10.89%,河南由25.96%上升到27.46%,分别提高了1.17、0.77和1.5个百分点;河南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05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将近占到中部的30%。安徽、湖北、湖南所占份额有所下降:安徽由15.35%下降为14.99%,湖北由21.61%下降为19.69%,湖南由18.65%下降为17.48%。

中部各省人均生产总值与中部平均水平比较(%)及其省际差距分析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西

90.76

90.00

93.53

101.23

103.12

 

89.42

89.03

88.53

88.31

87.53

  西

86.99

86.42

88.71

91.33

92.28

 

97.10

98.03

97.96

99.68

102.49

 

128.67

129.19

126.61

123.10

118.53

 

100.89

100.11

99.92

95.37

94.67

   差(元)

2324

2587

2502

2544

2751

相对极差(%

41.7

42.8

38.1

34.8

31.0

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各省人均生产总值与中部人均水平比较,山西、江西、河南三省与中部平均水平呈持续缩小趋势,2004年同2000年比较,三省分别提高了12.36、5.29和5.39个百分点,山西从2003年开始人均生产总值高于中部人均水平,经济发展表现引人注目,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河南从2004年起人均生产总值跃上了中部平均水平之上。安徽、湖北、湖南的人均生产总值与中部人均水平比较,则呈持续下降趋势。

对人均生产总值进行极差(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省份与最低的省份之差)分析,2000年省际极差为2324元,2004年扩大到2751元,但相对极差(极差与中部人均生产总值之比)由41.7%下降为31.0%。进一步进行标准差分析,六省人均生产总值标准差由2000年的787元上升为889元,标准差相对变异度(标准差除以中部人均生产总值)由14.1%下降为10.0%。

由此判断:新世纪以来,中部六省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没有继续扩大,总体上呈现并驾齐驱、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七、江西经济已跃出中部“谷底”,正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2001年以来,在工业化为核心、大开放为主战略的指引下,江西在中部崛起战略全面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第一,大多数重要指标创造了近七、八年甚至更长时期以来的最高增幅,许多重要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创近11年来的最高,人均生产总值由2001年相当于中部平均水平的86.4%提高到2004年的92.3%,与中部差距缩小了5.9个百分点;由相当于2001年全国人均的68.3%提高到77.8%,与全国差距缩小了9.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实现四年翻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10%左右,财政被动局面得到改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上升到31.9%,标志着全省经济结构正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换,工业化水平已进入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并且明显快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互动局面初步形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创近8年来最高,显著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实现了近8年来城乡收入差距的首次缩小,统筹城乡发展迈出了重大步伐;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高速公路建成1000公里的里程,创造了“江西速度”的奇迹,等。

第二,许多重要指标与中部和全国的差距不断缩小,高于中部平均水平的重要指标个数逐年增加。2001-2004年期间,江西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工业增加值、人均外贸进出口额、人均外商直接投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城镇化水平、高速公路密度、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重要指标,与中部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比率逐年上升,差距不断缩小。到2004年,已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城镇化水平、高速公路密度5个指标高于中部平均水平,而2001年高于中部平均水平的指标只有1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高速公路密度3个指标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越来越多的指标在中部排位逐年前移,居中部各省前三位的指标个数逐年增加。2004年,江西在中部排前三位的指标有6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二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第三位)、人均外商直接投资(第一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位)、人口城镇化率(第三位)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第三位);而2001年居中部各省前三位的指标只有人均实际利用外资(第三位)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三位)。

这些都充分表明:江西在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上即将迎来具有重大意义的跨越,江西经济已跃出中部“谷底”,正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附表1

中部地区主要总量指标占全国总量比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年末人口

28.00

27.98

27.94

27.91

27.91

地区生产总值

22.12

22.12

22.37

22.43

23.51

地方财政收入

16.28

14.89

14.83

14.63

15.02

固定资产投资

17.00

18.06

17.14

17.07

18.02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1.46

21.41

21.14

20.91

20.38

外贸进出口额

3.91

3.77

3.44

3.51

3.03

  # 外贸出口额

4.22

4.20

3.79

3.67

3.47

外商直接投资

7.26

7.30

8.36

9.94

10.16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7.73

17.92

17.94

17.88

17.3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5.37

15.30

15.13

14.87

14.85

高速公路总里程

17.93

20.93

23.03

23.64

23.71

附表2

中部地区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人均生产总值

79.0

79.0

80.0

80.3

84.3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58.1

53.2

53.1

52.4

53.8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60.7

64.5

61.4

61.2

64.6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76.6

76.5

75.7

74.9

73.0

人均外贸进出口额

14.0

13.5

12.3

12.6

14.6

# 人均外贸出口额

15.1

15.0

13.6

13.1

12.5

人均外商直接投资

25.9

26.1

29.9

35.6

36.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5.3

84.3

83.5

84.1

84.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92.2

91.3

91.7

89.6

91.8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

63.3

64.0

64.2

64.1

62.0

城镇人口比重

-6.68

-6.87

-6.77

-6.86

-6.67

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54.6

54.4

53.8

52.9

52.9

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

 

-25.9

 

 

-15.6

高速公路密度

167.5

195.5

215.2

220.8

221.5

注:①人均指标的比较是指中部地区人均水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百分比;

②城镇人口比重、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一栏数据为(中部-全国)数。


】【165916字】【1746次】


相关资讯:
  • 1-7月份全国工业实现利润增长20.6%(2005/8/22)
  • 7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1.86(2005/8/17)
  • 1-7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2%(2005/8/16)
  • 7月份全国实现工业增加值5811亿 同比增长16.1(2005/8/15)
  • 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2005/8/15)
  • 海关总署:1-7月我国外贸总值同比增22.8%(2005/8/12)
  •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2005/8/12)
  •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8%(2005/8/11)
  • 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2% 涨幅与上月持平(2005/8/10)
  • 上半年城镇居民收支增长较快(2005/7/27)

  •  集团首页 | 统计数据服务 | 行业分析与报告 | 市场研究与咨询服务 | 企业调查与营销服务 |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04 ACMR 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800*600。
      京ICP证050875号 京ICP备05020597号 IP:3.236.21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