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今年2月部分城市土地出让出现放缓或暂停,影响了一季度的土地市场整体表现。同时,房企拿地也较为谨慎,但对于部分资金较充裕的房企来说,一季度却成为积极补仓或“超车”的较好时机。
中指研究院今日(4月1日)发布的《2020年1~3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显示,今年一季度,头部房企获取土地资源优势有所减弱,香港置地、华润置地和绿城中国占据拿地榜前三位,拿地金额合计达696亿元;而TOP10房企拿地总额为1501亿元,比2019年的1904亿元下降了21.2%。
TOP10拿地门槛大降
今年1~3月,TOP100房企拿地总额455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5418亿元下降20.6%。其中,TOP10企业拿地门槛为90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36亿元相比大幅下降。同时,TOP10企业一季度拿地总额1501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904亿元,占TOP100企业的33%;TOP50企业拿地总额3589亿元,占TOP100企业的78.8%,行业集中度越发明显。
不过,今年前3月部分龙头房企拿地势头有所减弱,TOP10拿地企业较去年同期出现“大换血”现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历史数据发现,2019年1~3月,占据拿地金额榜前两位的万科和融创分别为311亿元和309亿元,而今年前3月两家企业的拿地金额出现了大幅下滑。其中,万科以89亿元位居第11位,仅为2019年同期28.6%;融创则以74亿元大幅下滑至第19位。与此同时,2019年同期曾位列拿地榜TOP10的恒大、阳光城、中南置地、新城控股等房企也均跌出了前10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部分房企拿地金额出现下滑的同时,位列榜单第5位的保利发展,前3月拿地金额14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1亿元大幅增长了585.7%。
从拿地面积来看,绿地以479万平方米位居榜首,但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新城控股和长春净月投资控股分别以331万平方米和289万平方米分列面积榜二、三位。
而从3月单月来看,在经历了2月短暂上升后,3月房企拿地整体趋于平稳。TOP50房企拿地总额1218亿元,同比下降38.5%,环比下降28.8%;Top100房企拿地总额1473亿元,同比下降38.8%,环比下降40.6%。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受疫情和各地土地市场降温的影响,部分企业拿地趋于保守,因此前3月土地市场降温是符合预期的。但后续随着销售情况转好,以及企业扩大规模的需要,企业拿地积极性就会增加。”
长三角热度不减
从中指研究院统计可见,长三角与中西部仍是房企投资的重点,一二线城市仍是房企投资拿地的重心,部分中西部核心城市也备受关注。
中指研究院指出,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市场1~3月热度不减,TOP10企业拿地金额共计834亿元,位列四区域首位;环渤海区域则以519亿元拿地总额紧随其后;相较拿地金额,中西部拿地面积以1135万平方米位居四区域首位,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区域。
从城市群拿地企业来看,龙头房企和地方房企平分秋色。绿城、中海、华润置地等龙头企业分别在多区域拿地。相较龙头房企多次位居区域榜单,首开、祥生、越秀等地方房企持续区域深耕,分别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集中拿地,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显现。
严跃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企业拿地更多的是考虑后续的开发潜力,就目前销售情况来看,小城市表现一般,核心的一二线城市和一些重点三线城市拿地,对企业来讲相对会比较安全。
从各城市的土地市场表现来看,前3个月土地出让金额排在榜首的城市仍是北京,累计成交总额达673亿元,同比上升12%。土地成交总价与规划建筑面积TOP10榜单中均出现了成都的身影,并以1754万平米、同比增长88%的规模占据规划建筑面积榜单第一位。
对此,严跃进分析认为,“成都最近销售市场整体表现是不错的,特别是2月在整体销售较差的情况下,成都保持了较好的销售,因此也激活了房企3月份拿地热情。随着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的落地,以及成都相关城市规划的出台,预计后期房企拿地将继续保持较为积极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上海、广州成交额增速分别为70%、56%,增速明显加快;唐山、潍坊据规划建筑面积增长幅度较大,分别达185%、159%,位于榜单的第三和第六位,而在去年同期均未上榜。
此外,据易居研究院《中国百城居住用地价格报告》显示,今年1~3月,全国100个城市居住用地价格为5702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1.7%,涨幅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