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线数据
x中国宏观月度数据
x中国宏观年度全国数据
x中国宏观年度分省数据
x中国城市统计数据
x中国县级统计数据
x中国行业月度数据
x中国行业年度数据
x中国行业年度数据--(1999-2002)
x中国区域图形数据
x世界经济统计数据
免费数据
4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4中国行业概况
4中国经济运行月度报告
委托咨询

◆您的位置:数据中心 > 财经资讯 > 正文
 
"十五"我国农产品价格回升的特点与影响

http://data.acmr.com.cn  2006/4/4  甘肃数据时空


  以入世为契机,“十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继出台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政策措施,农产品流通与贸易的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完善,价格对农产品生产、流通与消费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增强。伴随国内市场大宗农产品供求形势的变化,“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价格强劲回升,2005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比2000年上涨23.1%,其中粮食价格上涨35.2%,对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十五”时期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势

 

  (一)农产品价格强劲回升

 

  “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出“九五”时期持续下跌的困境,从温和上扬到强势回升,整体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见图1)。从环比指数看,农产品生产价格 除2002年比上年下降0.3%外,其他各年均在上升。2001、2003和2005年生产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3.1%、4.4%和1.4%,2004年涨幅最大,上涨13.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3.1%,“十五”期间年均上涨4.2%,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时期,这与“九五”期间的下降行情形成强烈对比。尽管如此,“十五”末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仍比1995年低4.7%。

  

  (二)粮食价格接近历史高位

 

  受1999-2003年粮食连年减产、供求关系趋紧和国家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影响,“十五”期间我国粮食价格呈震荡上行态势(见图2)。2002和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价格分别比上年小幅下降3.8%和0.9%,2001、2003和2004年粮食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7.6%、4.5%和26.2%。“十五”时期全国各年度粮食生产价格均高于2000年水平,2004年比2000年上涨36.5%,为“十五”时期粮食生产价格最高年份,仅比1996年的历史最高价位低6.5%。“十五”期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年均上涨6.2%,2005年粮食价格比2000年上涨23%,粮价总水平整体步入“合理的粮价”区间,亿万农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从中受益匪浅,这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来之不易的积极成果。

  

  (三)棉花价格大幅波动

 

  “十五”时期我国棉花价格大起大落,波动剧烈。从年度价格走势看,2001和2002年棉花生产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6.7%和3.4%;2003年急剧攀升,上涨幅度达35.3%;2004年急转直下,下跌幅度达20.5%;2005年比上年回升11.8%。受国内棉花需求增长加快的影响,“十五”时期我国棉花价格总水平比“九五”上涨8.8%;各年度棉花价格也都高于“九五”末2000年的价位,2003年比2000年上涨49.2%,为“九五”以来棉花生产价格最高年份。“十五”期间全国棉花生产价格年均上涨5.8%,2005年棉花价格分别比1995和2000年上涨2.6%和32.7%。

  

  (四)油料价格先扬后抑

 

  “十五”时期我国油料生产价格走势呈S形,2001和2005年全国油料生产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0%和8.7%,而2002、2003和2004年则分别比上年上涨4.8%、19.4%和16.6%。除2001年外,“十五”时期各年度油料价格指数均高于2000年水平,2004年为“九五”以来油料生产价格最高年份,比1995和2000年分别上涨3.1%和31.3%。“十五”时期油料价格年均上涨3.7%,2005年油料价格比2000年上涨20%。

  

  (五)畜产品价格平稳回升

 

  “十五”时期我国畜产品价格逐年上升。从环比价格指数看,2004年受粮食价格大幅上涨、饲养成本上升的影响,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达11.1%,其余年份的价格涨幅都在5%以下。“十五”时期畜产品价格年均上涨3.4%,2005年畜产品生产价格比2000年上涨18.4%。

  

  (六)渔业产品价格先抑后扬

 

  “十五”时期我国水产品价格先抑后扬。2001和2002年水产品价格环比指数略降,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4.1%;2003-2005年生产价格持续上涨,涨幅分别为0.3%、10.2%和4.7%。与2000年相比,2001-2003年水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下降1.4%、5.5%和5.2%;2004和2005年生产价格指数上涨4.5%和9.4%。

 

  二、“十五”时期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化的特点

 

  (一)农产品价格大幅震荡

 

  波动频繁、震荡幅度大是“十五”时期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化的特点,粮价大幅上涨更是“十五”时期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突出特点。2004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26.2%,其中谷物上涨28.1%,稻谷、小麦价格分别上涨36.3%和31.2%,大豆价格上涨20.2%,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上涨幅度之大远远超出市场预期。从年度价格走势看,“十五”期间棉花价格波动最为频繁。2003年棉价急剧攀升,涨幅高达35.3%;2004年急转直下,下跌幅度达20.5%;2005年回升11.8%。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同样引起各界关注。

 

  (二)农产品价格上涨属恢复性回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历经四次大幅上涨,其中尤以“八五”期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时间最长、涨幅最大,主要农产品价格最终在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价位。“十五”时期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形势下,对1997-2000年农产品市场低迷、价格持续下跌的纠正,属于恢复性上涨。2005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比1995和1996年低4.7%和8.5%,粮食、棉花、油料和畜产品价格分别比1996年低7.4%、0.5%、2.5%和8.2%,渔业产品价格比1996年低12.4%。

 

  (三)价格形成机制向市场化迈进

 

  “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深化,市场供求日益成为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决定因素。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来看,早在1999年棉花购销价格就已全面放开,政府仅公布棉花收购指导价;2001年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又放开了对棉花收购主体的限制,凡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实现了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十五”时期也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国家仅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

 

  由此可见,“十五”期间农产品价格回升主要是由于市场供给偏紧所致,市场机制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与前三次主要由政府调价主导的农产品上涨完全不同,市场供求变化是本轮价格上涨的主导因素。

 

  (四)国际市场的影响加深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与互动日益加强。“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增长,比“九五”增长71%,其中出口增长47.5%,进口增长105.8%。“十五”时期我国农业外贸依存度为18.2%,比“九五”提高4.2个百分点,反映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国内市场供求的影响加深。随国际市场对国内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影响扩大,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也日益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十五”时期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弥补了国内产需缺口,对调节国内供求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我国粮食净进口482亿斤,占当年产量的5.1%;2005年粮食净进口429亿斤,占当年产量4.4%。“十五”中后期大豆进口量连年超过国内产量,2003、2004和2005年分别进口大豆415亿斤、405亿斤和532亿斤,分别高于当年大豆产量107亿斤、57亿斤和205亿斤,大豆消费量的50%以上源于进口,国内市场大豆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行情日趋吻合。

 

  三、“十五”时期我国农产品价格回升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挖掘生产潜力,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

 

  “十五”前半期,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低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23.5亿亩下降到2003年的22.9亿亩,下降5828万亩。2000-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4亿亩,其中稻谷减少5100万亩,小麦减少6900万亩。播种面积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多年低迷,生产效益下降甚至种地赔本,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农民降低复种面积甚至撂荒部分耕地,导致总播种面积下降。受2003年三季度开始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2004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2003增加17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增加3294万亩,其中稻谷增加2800万亩,玉米增加2067万亩,大豆面积增加414万亩。

 

  (二)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十五”期间农民农业生产投入增幅总体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2001年农产品价格上涨3.1%,刺激农业生产投入增长7.2%;2004年农产品价格上涨13.1%,农业生产投入费用增长24.2%。“十五”时期,我国良种覆盖率超过95%。平原地区基本告别“牛耕人收”的传统耕作方式,农业机械设备得到广泛使用。截至2004年底,我国农用机械总动力已达6403亿瓦,比2000年增长21.8%。与2000年相比,2004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增长1.2%,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分别增长11.8%和25.8%,农药使用量增长8.3%。

 

  (三)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

 

  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综合影响表现为产品产量的变化。农产品价格变动直接影响播种面积,同时影响农业生产投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增加单产增加。以粮食生产为例,“十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价格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2004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26.2%,粮食产量增产9%;2005年粮食生产价格比2000年上涨23%,全国粮食产量增产4.7%。

 

  (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十五”期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2元,其中农业纯收入增加379元,对农民纯收入增收的贡献率为37.9%。2005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其中来自农业的人均纯收入为1470元,占45.2%。

 

  2.农产品价格回升是农民农业纯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十五”时期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变动率和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变动率的相关系数为0.97,存在强相关性。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1398元,其中来自粮食的纯收入621元,比上年增加172元,粮食纯收入对农业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7.7%。在粮食纯收入中,粮价大幅回升使农民增收165元,粮价对当年农业纯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为93.8%。

 

  3.农产品价格上涨更有利于中低收入农户增收

 

  中低收农户收入来源集中于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收入。2004年在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的带动下,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6.3%和14.7%;中等收入户增长13.4%。当年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分别增收12.5%和9.2%。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收入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反应更为灵敏。

 

  (五)有利于保持居民消费价格的稳定

 

  “十五”以来,我国大多数工业品产能过剩,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的传导机制不畅,农产品价格回升对居民消费价格的稳定效应明显增强。2004和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3.9%和1.8%,其中食品价格分别上涨9.9%和2.9%,如扣除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3.3%和1%,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0.6%和0.8%。农产品价格回升对缓解全国物价总水平“紧缩”压力发挥重要作用。

 

  四、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运行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建立发达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合理农产品价格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批发市场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龙头,应充分发挥其信息集中、反应灵敏的优势,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和配套的产品加工、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严把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关。积极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减少流通环节,鼓励农业流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到城镇建立农产品连锁超市或便利店,鼓励大型超市、连锁店从生产基地直接采购。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降低生产与需求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拍卖和经纪人代理等新型交易方式。

 

  (二)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积极探索分散的家庭经营和大市场对接的可能途径,引导农民参与各种形式的协会及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专业化合作,在了解市场信息、组织生产和市场谈判中形成合力,改变市场交易中的劣势地位,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应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提供支持。

 

  (三)遏制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

 

  农资价格上涨抬高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稳定和农民增收。遏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一是要采取优惠措施扶持农资生产企业,降低农资生产成本,增加农资供给;二是理顺农资流通,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三是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农资流通秩序,防止随意抬高价格;四是加大对农户购买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覆盖面。

 

  (四)加强对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

 

  保持粮价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重在把好储备调节和进出口两道关。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粮价走势,把握好储备粮进出库的时机和规模,平抑粮价的大幅波动。随着我国粮食进口规模逐年扩大,进口粮食对调节国内产需缺口的积极作用持续增强,进口粮食品种、数量及其投放市场的时机都会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粮食价格走势。进出口与储备调节是国家对粮食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手段,在具体操作上必须注意二者的有效配合。

 

  (五)坚持和完善对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

 

  国家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以及稳定市场粮价的重要政策措施。从调查情况来看,主产区农民反映近两年的最低保护价标准偏低,种粮比较收益仍不高。建议适当提高最低保护价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稳定增收。


】【20368字】【821次】


相关资讯:
  • 2005年社会物流总额48.1万亿元(2006/4/4)
  • 中国前2月港口货物同比增16.8%(2006/4/4)
  • 2006年1-2月23户建材行业国有重点企业产销快速增长(2006/4/3)
  • 2006年1-2月22户医药行业国有重点企业产销平稳增长(2006/4/3)
  • 2006年1-2月50户机械行业国有重点企业产、销、利快速增长(2006/4/3)
  • 2006年1-2月50户化工行业国有重点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006/4/3)
  • 2006年1-2月电子行业国有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2006/4/3)
  • 机械工业开局良好重点产品增幅较大(2006/3/31)
  • 国内钢价不降反升后市仍将企稳回升 (2006/3/31)
  • 今年前两月全国产原油2973万吨(2006/3/31)

  •  集团首页 | 统计数据服务 | 行业分析与报告 | 市场研究与咨询服务 | 企业调查与营销服务 |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04 ACMR 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800*600。
      京ICP证050875号 京ICP备05020597号 IP:18.222.6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