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重环境、重民生、重政策”的“三重”理念,加快“精美城市、渝西高地、幸福永川”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收官”,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一五”是永川发展历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格局基本显现,为“十二五”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经重庆市统计局核定,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300.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25.4%,其中:工业增加值为129.12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106.08亿元,增长13.8%。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7.9%,金融业增长17.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2.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4%,房地产业增长6.0%,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22.4%和11.8%。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比重继续提升。2010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43078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在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为68.1%。非公经济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10.6:52.2:37.2调整为9.7:54.9:35.4,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其增幅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回升。根据调查统计,2010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5%、烟酒及用品上涨1.9%、衣着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5.5%、交通和通讯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5%、居住类价格上涨3.7%。从总体上看,全年市场物价总水平在国家宏观经济全面向好的形势下,尽管食品价格水平有所上扬,但全区居民消费物价总水平仍然保持着相对平稳并缓慢回升的态势。
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经济实力有待增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缩小城乡差距与收入差距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市场物价上涨压力增大;政府推动民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措施亟待完善。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发展中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化解。
二、农业、农村及镇域经济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28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236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6.9%;林业实现产值14739万元,比上年增长25.1%;养殖业实现产值153384万元,比上年增长1.7%。农业实现增加值28.6亿元,比上年增长6.2%。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0年,完成硬(油)化农村公路262公里,改造场镇道路10万平方米。建成农民新村示范点126个、巴渝新居2913户,改造农村危旧房7426户。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孙家口水库和城区第二水厂,镇级水厂改造顺利推进,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整治,40多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确权颁证。加大土地流转,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37%。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机制,积极引导城市资源下乡,新培育蔬菜、水果、粮食等大户120余户;新增专业合作社32户、龙头企业4个;新建成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105户。建立贫困村扶贫互助基金,全年2000人脱贫。
镇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区7个街道办事处共完成生产总值168.4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6.1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9.39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9.36%;实际利用内资32.87亿元,占全区实际利用内资的74.09%。全区16个镇完成生产总值131.5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3.8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4.01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0.64%;实际利用内资11.5亿元,占全区实际利用内资的56.36%;2010年全区经济总量超10亿元的镇街9个,比去年增加3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突飞猛进。2010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0%,比去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63.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12.3亿元,分别增长49.3%和38.4%;工业销售产值362.6亿元,增长5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6亿元,增长1.1倍。
表42010年全区各镇、街道办事处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情况表
企业经济效益再创新高。随着国家、重庆和永川一系列提振经济措施的全面落实,全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显著回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7.8亿元,增长51.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70.4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83.7%,比上年提高35.5个百分点。
工业园区发展明显加快。2010年全区工业园区工业产值突破190亿元大关。园区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91.8亿元,增长81.8%,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的52.8%,比重比上年提高8.4%。拉法基水泥、新格铝业、白雪冰柜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新引进项目55个,总投资209.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9.3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0.3亿元,增长131%。港桥工业园成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凤凰湖工业园成功引进了台湾华科事业群PCB、东聚电子、联德电源连接器、万旭电脑连接线等17家笔记本电脑配套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三教工业园引进汽车曲轴生产等13个项目,铸锻产业逐步壮大。
表52010年规模以上主要工业品产品产量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随着全国和我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全区建筑业的快速增长。2010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达111.4亿元,比上年增加18.5亿元,增长30.7%。建筑房屋施工面积619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38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16.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规模突破300亿元。在中央政策的鼓励带动下,我区抢抓机遇,扩大投资规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242.5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9.97亿元,分别增长27.9%和43.9%;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9亿元,比上年增长39.3%。
图42005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幅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推动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投资增长较快,比重有所增加,投资结构向生产倾斜。在投资总额(不含跨区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6亿元,增长91.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69.0亿元,增长35.8%,其中工业投资135.4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3.2亿元,增长20.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1.9:58.7:39.3。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10年区级以上重点投资项目100项,共完成投资63.2亿元。拉法基水泥、新格铝业、白雪冰柜等重点工程已建成投产。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投资均有大幅增长。
五、城市建设
大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新区加速拓展。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两环、六横、六纵”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区面积达4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跃上50万人台阶。兴龙湖、凤凰湖、神女湖全面竣工。建成了金科中央公园城等一批高品质住宅小区,完成了270万平方米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启动了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建设,开展了重庆市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实施了城区“五乱”整治,推进了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完成了城区道路“白改黑”,城区河道整治初见成效。
森林永川建设成效显著。新造林10.5万亩,完成9座城区山头绿化、10公里城市主干道绿化提档升级,实施通道绿化工程2500亩,水系绿化4000亩。新增城市景观林384万平方米、公共绿化面积21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2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7%。
房地产业发展更趋稳健。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9.97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62.8万平方米,竣工70.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32.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3.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9.5%。
六、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繁荣稳定。201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分行业看,批发业和零售业零售额分别为7.9亿元和85.7亿元,分别增长21.3%和22.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为2.2亿元和16.3亿元,分别增长21.1%和21.7%。
商贸流通建设步伐加快。随着百亿商圈、百亿市场、两百亿物流园区的加快建设,2010年商贸设施建设创历史新高。重点商贸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亿元,新增商业面积20万平方米;永川商贸城被确定为全市“百亿市场”。沃尔玛、肯德基和新世纪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永川,建成三区汇点商贸物流高地基本框架。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08.8亿元,比上年增长29.0%。
七、旅游和对外经济
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建设重庆休闲旅游高地,突出茶竹文化、乡野风情、科普娱乐旅游主题,以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茶旅节为契机,以优质服务年活动为载体,实现旅游项目大投入,旅游经营大营销,旅游服务大提升。成功举办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百里果乡赏花节,茶山竹海景区建设取得实效,黄瓜山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江鸿等3个五星级酒店投入营运,成为全市十大旅游区县。全年接待游客4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7亿元,完成旅游投资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0%、22.3%和35.0%。
对外贸易快速回升。2010年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197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7.4%。其中出口总额5725万美元,进口总额1400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7%和703.7%。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2010年,全区引进项目183个,到位资金160亿元,分别增长66.4%和118%;实际利用外资27682万美元,增长164.4%;实际利用内资160.7亿元,增长132.7%。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被评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100强城市”。
八、交通和邮电
城乡交通快速发展。大力实施“畅通永川”工程,交通建设提速明显。成渝城际客运专线开工建设,三环高速公路永川段率先建设。建成5公里黄瓜山森林大道、滩许路、两保路,开工建设沙(湾)松(溉)公路、黄瓜山-卫星湖环线公路、太新路、太龙路等一批区域干线公路,改造干线公路50公里。新增和调整公交线路5条,城市公交线路达到19条,公交车达到177辆。新投放出租车50辆,总量达到430辆。今年新投放农村短线客运线路12条,客车总数达到60辆。镇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
全年完成客运量6144.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75895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8.6%和14.5%;完成货运量3089.2万吨,货运周转量330963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21.0%。
邮电通讯更趋发达。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1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增至31.78万户,比上年净增120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65.7万户,比上年增长19.5%。互联网用户达8.6万户,增长26.5%。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强劲增长。2010年,全区实现辖区内财政收入52961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9.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02666万元,增长82.1%,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02663万元,增长33.0%。其中:税收收入125412万元,增长66.0%;全区地方财政预算支出595617万元,增长63.1%。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更趋合理,政府财政更加关注民生。2010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397429万元,同比增长35.2%。其中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11.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65.1%。
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201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250亿元,达到2769167万元,增长28.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76347万元,增长18.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1427112万元,增长31.9%。其中短期贷款197200万元,增长40.8%;中长期贷款1170640万元,增长32.7%;个人消费贷款496453万元,增长79.6%。贷存比为51.5%。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步伐加快。推进“高中进城、高初中分离办学”,启动永川中学新校区建设,完成南大街初中、兴隆学校初中部与永九中合并工作。新改扩建中小学10所。改善办学条件,建成标准化学校20所、寄宿制学校8所、塑胶运动场24片,实施校安工程项目25个。职教品牌建设全面提速。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重庆)职业教育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论坛”并永久落户永川。全区共有学校284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6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17所,普通中学43所,小学218所。全年在校生21.91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6.92万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3.59万人,普通中学5.16万人,小学6.24万人。全区有幼儿园302所,在园幼儿3.19万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科技进步成效明显,自主创新成绩斐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重庆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16个,重庆市重点新产品3个;成功申报重庆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4个,其中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个。全区申请专利611项,授权169项。科技研究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已经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呈现新气象。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极大地提振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成投用,在全市率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全面实现了“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重庆市第四届乡村文化艺术节、东亚女足四强赛等大型文体活动,推出了《神秘永川》、《风雨女人路》等一系列文化精品,成功创建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书法之乡”。年末,全区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60个;文化馆1个,乡镇和社区文化站23个,剧场影剧院3个。图书馆总藏量10.9万册。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3%和96.9%。参加市三运会成绩优异,列远郊区县第一名。
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渝西医疗卫生高地初步建成。率先开展了基本药物制度试点,药价下降了28.5%。23个镇卫生院、31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标准化建设,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被命名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妇幼卫生工作再上台阶。产前检查率95.24%,七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95.8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75%,其中城市为99.80%,农村为99.72%。孕产妇死亡人数为0,婴儿死亡37人,婴儿死亡率3.48‰。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为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区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80.39%。基本无煤区创建成功,扬尘控制成效明显,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提前17天完成全年310天蓝天目标任务。区域环境噪声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32.4平方公里,实现65%的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厦坤·天之韵花园”成功创建市级安静小区。
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好转。2010年,全区生产安全事故198起,同比减少8起,下降4%;死亡50人,占全年事故死亡控制指标的89%,同比减少2人,下降4%;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同比减少70万元,下降5.5%。杜绝了3人以上较大安全事故,全面完成重庆市下达我区安全生产的控制性目标。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合理增长。2010年全区出生人口24333人,出生率21.86‰,人口自然增长率11.75‰。年末总户数366274户,总人口1123103人,增长1.78%,其中非农业人口323884人,增长6.56%,农业人口799219人,下降0.68%。非农业人口比重由上年的27.54%上升到28.84%。在总人口中,男性为576720人,女性为546383人,人口性别比为105.6比100(女性为100)。平均每户家庭人口3.07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抽样调查,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9元,同比增长11.5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2元,同比增长12.22%,其中食品支出4791元,同比增长9.9%。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日常消费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34.7%、34.8%和19.6%。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59元,同比增长17.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55元,增长16.0%,其中食品支出1947元,同比增长12%。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59平方米;全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
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升。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现有城乡低保对象28382 户49416人。其中:城市低保7311户13841人,保障人口比例4.6%;农村低保21071户35575人保障人口比例4.4%。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6376万元。全区发放五类人员临时救助金643万元,惠及21622名城乡低保特殊群体。专项社会救助范围不断拓展。全年资助参保6.8万人,同比增长46%;享受医疗救助10.6万人次,同比增长69%;全年支出救助金1685万元,同比增长128%;推进人文关怀临时救助制度,筹集人文关怀基金37万元,为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特殊困难提供了制度保障。重点解决46户城乡低收入家庭度过难关,发临时救助22万元。救灾救济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发放救灾资金407万元,解决冬令春荒期间灾民14535户58142人生活困难问题;灾民倒房重建力度最大,结合巴渝新居建设,投入3046.8万元,实施灾民倒房重建1225户,7609间, 108953平方米。帮助解决4271户,17186名灾民住房困难问题。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181人;帮助11167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488名城镇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对8301名下岗失业人员组织开展了再就业培训;组织22771人开展了职业技术鉴定;新培育“永川技工”5616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128人;2010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增强社会保障功能。2010年,全区养老、失业、城乡居民医保、工伤和生育参保分别达57.6万人、6.9万人、94.1万人、7.2万人和3万人,共征收社会保险9.46亿元,其中:养老59896万元、失业1400万元、医保29384万元、工伤3958万元、生育348万元;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9.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