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 合
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速连续第二年位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0154元增加到2206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合2666美元,比上年增长12.1%。
三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3.85亿元,增长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78.75亿元,增长14.3%,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其中工业增加值885.5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60亿元,增长11.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75.8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4%,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171.78亿元,增长19.8%;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为38.73亿元、51.65亿元、26.19亿元,分别增长11.1%、20.1%、9.6%。全年财政支出30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的32.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占47.8%,股份制工业企业占22.4%。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截止2002年底,全市私营企业4.68万户,个体经济18.66万户;私营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为51.07万人和25.88万人;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405.17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8%提高到20%;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1.2%。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革。企业联合重组取得进展,市重点支持的大中型企业集团达21家。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196.2万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91.36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社会发放率保持100%。顺利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共计250.2万人。全年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达196.3万人。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安置就业人员17万人,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489.2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1.22万人,占16.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12.84万人,占43.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95.23万人,占39.9%。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345.71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70.03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当年有10.05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任务仍然很重;市场物价持续走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完全适应;就业、再就业压力比较大。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181.0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种植业产值86.06亿元,下降8.9%;畜牧业产值69.21亿元,增长14.9%;渔业产值24.28亿元,增长36.2%。
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战略性突破。养殖业和优质高效种植业成为农业经济主体。养殖业逐步实现集约化、设施化、园区化,2002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7%,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蔬菜、奶业、畜禽、种苗、花卉、果品、水产七大主导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种植业向优质、高效、特色方向发展,区域布局和规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粮食播种面积调减23.4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11万亩,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为51.6%。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发展,资产1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0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38个,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总农户的51.3%。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37.82 -3.8
油 料 万吨 3.40 -12.9
棉 花 万吨 6.24 -2.0
蔬 菜 万吨 584.31 3.5
水 果 万吨 29.87 2.0
肉类总产量 万吨 44.88 23.1
其中:猪肉 万吨 26.09 19.0
牛羊肉 万吨 7.39 23.8
禽肉 万吨 10.88 34.7
禽 蛋 万吨 24.47 -5.9
奶 类 万吨 33.59 39.7
水 产 品 万吨 28.56 7.9
年末生猪存栏 万头 217.47 18.9
当年出栏肉猪 万头 362.36 18.3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12.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农用运输车12.91万台,联合收割机2600台。农田机耕率90.7%,农田机播率45.2%。机收面积占总收获面积的比重为20.4%。有效灌溉面积35.44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71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323.12亿元,增长22.8%。其中国有企业完成产值339.05亿元,增长8.6%;集体企业完成产值394.66亿元,增长10.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587.23亿元,增长27.8%;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743.74亿元,增长23.7%。
大中型工业企业作用突出。全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20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66.2%,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01.52亿元,增长8.5%。
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工业行业发展迅速。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1097.4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显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三个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80.80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出口成效明显。全年新产品产值84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3%,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826.41亿元,增长31.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25.1%。
全年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天然原油 万吨 1215.94 25.3
天然气 亿立方米 8.88 -0.5
原盐 万吨 240.40 1.1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268.83 23.5
生铁 万吨 247.71 8.2
钢 万吨 482.58 10.2
成品钢材 万吨 806.13 31.9
无缝钢管 万吨 85.94 25.0
水泥 万吨 377.75 13.1
乙烯 万吨 21.28 17.2
油漆 万吨 11.95 31.3
单色印刷品 万令 497.93 3.1
纯碱 万吨 79.46 5.5
烧碱 万吨 63.65 14.8
农用化肥(折纯) 万吨 16.03 -20.3
塑料制品 万吨 23.23 -25.1
化学纤维 万吨 22.41 -2.7
数字程控交换机 万线 59.06 -61.7
移动电话机 万部 2850.66 90.1
轿车 万辆 9.21 80.5
摩托车 万辆 79.49 49.6
内燃机 万千瓦 563.42 51.0
纱 万吨 9.18 6.3
布 亿米 2.71 9.9
食用植物油 万吨 19.99 -12.1
方便主食品 万吨 10.85 17.6
葡萄酒 万吨 2.75 2.8
服装 亿件 2.02 -4.3
照相机 万台 148.45 -2.7
吸尘器 万台 155.60 18.8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121.62 35.9
微波炉 万台 449.42 40.4
彩色显象管 万只 221.89 61.9
录相机 万部 334.12 8.3
家具 万件 382.08 36.7
电子琴 万架 109.74 23.5
电子元件 亿只 737.96 62.7
显示器 万部 539.67 25.6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品销售率稳步上升。全市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29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08%,其中重工业99.11%,轻工业99.03%;国有企业101.77%,集体企业96.9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9.72%,股份制企业98.21%。
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稳步增长。全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34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实现利税总额315.51亿元,增长2.3%,其中实现利润177.35亿元,增长2.2%,实现税金总额138.17亿元,增长2.4%;盈利企业盈利额235.36亿元,下降0.6%,亏损企业亏损额58.01亿元,比上年减亏8.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535.18亿元,增长22.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216.48亿元,增长12.5%,实现利润50.93亿元,增长73.8%。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9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完成总产值34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共承接15113个施工项目,实行招投标的工程有6195个,招投标面为41%。工程施工质量进一步提高,按竣工面积计算,全市工程优良品率达33.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突破800亿元,完成8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国有经济投资703.71亿元,增长14.9%,城乡集体个体投资107.9亿元,增长16.5%。在国有经济投资中,中央单位投资完成133.84亿元,下降2.8%,地方单位投资569.83亿元,增长20.0%;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61.85亿元,增长17.0%,更新改造投资166.02亿元,增长17.1%。从产业投向看,第三产业投资迅速升温,第一产业投资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第二产业投资249.71亿元,下降1.9%;第三产业投资452.99亿元,增长26.9%。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53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86.91亿元,丰田汽车、天大天财光纤一期、力神锂离子电池、盘山电厂二期、城乡电网改造、天津港10万吨级航道二期和15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洞庭路跨海河大桥等项目竣工或基本建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3亿元,增长41.6%,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投资90.7亿元,增长88.8%。
房地产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88.57亿元,增长4.4%。房地产开发投资175.84亿元,增长9.0%。房地产开发规模适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2135.6万平方米,增长14.7%;竣工面积746.4万平方米,增长8.1%。住房制度改革政策效应显现,房产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564万平方米,销售收入14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10.6%。个人购房比例提高,在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房面积的比重高达97.3%。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全年批发零售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9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商业购销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商品购进总额1200.29亿元,比上年增长7.2%;商品销售总额1744.21亿元,增长11.8%。全市超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红旗农贸市场进入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百强行列。
市场销售持续上升。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国有经济零售额完成156.22亿元,增长7.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经济零售额完成36.75亿元,增长8.6%;私营经济零售额完成126.85亿元,增长31.7%;个体经济零售额完成167.17亿元,增长22.5%。吃的商品完成零售额373.65亿元,增长11.8%;穿着类159.31亿元,增长13.3%;用的商品零售额393.2亿元,增长13.8%。现代营销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配送升温,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各类连锁经营店达1800家,全年销售额142亿元,比上年增长40%以上。
各类商品销售全面增长,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电脑、通讯工具、家饰品类、家具和建筑装潢材料等商品比较畅销。据对我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统计,2002年零售通讯器材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零售家具类6.43亿元,增长1.6倍;零售建筑装潢材料类商品10.8亿元,增长6.5倍。假日消费活跃,春节、“五一”、“十一”期间消费品市场呈现繁荣景象,单月零售额增幅分别达到17%、13.9%和15.3%。
流通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吸引沃尔玛、麦德龙、万客隆、欧尚、普尔斯玛特、乐购、好又多等一批国际零售巨头先后抢滩登陆。上海联华、江苏苏宁等国内知名商业企业纷纷落户津门。
商业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鼓楼商业街、估衣街、杨柳青商贸街、环渤海经贸大厦、滨海国际汽车城等一批重点商业设施相继建成开业。
物价走势呈现小幅下降的态势并保持基本平稳。2002年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如下:
1.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99.6
其中:食品 99.3
衣着 91.3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6.0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2.1
交通和通讯 97.9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2.7
居住 103.7
2.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97.4
3.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95.94
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95.85
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99.5
6.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101.6
7.房屋租赁价格指数 106.0
8.土地交易价格指数 102.8
六、对外开放与滨海新区
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显著增长。全年天津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228.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进口112.32亿美元,增长29.3%;出口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完成115.95亿美元,增长22.0%。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35.79亿美元,增长7.0%,加工贸易出口77.9亿美元,增长29.6%。
出口产品结构继续改善,机电产品继续保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的地位,全年出口额74亿美元,增长39%,占全市出口额的63.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5.53亿美元,增长61.1%,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达到3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出口仍占首位,全年出口9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1%,占全市外贸出口的78.6%;国有企业完成出口21.67亿美元,增长0.1%;集体企业出口形势较好,完成出口2.66亿美元,增长25.7%;私营企业出口迅猛增长,完成出口0.52亿美元,增长2.8倍。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全年对亚洲出口54.45亿美元,增长12.4%;对美国出口36.46亿美元,增长64.0%;对非洲出口1.83亿美元,增长40.8%。
天津口岸积极推进“大通关”战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加快发展与华北、西北等腹地的货物运输联系,先后与北京朝阳口岸和新疆乌鲁木齐口岸实现跨关区直通,天津口岸辐射功能明显增强。2002年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36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进口164.05亿美元,增长12.7%;出口201.3亿美元,增长13.0%。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第三产业外商投资明显升温。全市新批三资企业项目816个,合同外资金额58.12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38.06亿美元。吸引外资大项目增多,全年新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23个,比上年增加63个,增长1.1倍,合同外资23.56亿美元,增长1.2倍。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外商投资明显升温,全年合同外资额19.5亿美元,增长1.4倍。截止年末在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1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3家来津投资。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扩大。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501项,合同金额2.8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68亿美元,业务遍布84个国家和地区。年末在国外劳务人员1.19万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交技术引进合同380项,合同金额5.2亿美元。新批境外机构39个,其中在境外投资生产企业30家,总投资2641.1万美元,在总投资额中中方投资2427.8万美元。
对内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全年累计吸引外地在津投资协议额95.4亿元,增长16.2%,实际利用内资61.09亿元,增长19.5%。全年外地在津投资项目中,超过500万元的项目达到159个,比上年增长38%。天津对甘肃省、西藏昌都地区、重庆万州区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取得新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滨海新区基本建成,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和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全年滨海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5%上升到40.2%。完成工业总产值1700.04亿元,增长24.4%;固定资产投资280.89亿元,增长15.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4.22亿元,增长13.2%;外贸出口72.01亿美元,增长32.6%,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达到62.1%;新区批准三资企业项目371个,合同外资额38.91亿美元,增长21.5%。十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目标提前一年实现。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邮电仓储业继续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交通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229.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全市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港口建设有新进展,南疆15万吨通用散货码头竣工,十五万吨级深水航道、散货物流中心输运皮带长廊工程开工,北大防坡堤、集装箱物流中心建设启动。空港航班线路得到拓展,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客货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各种交通工具运输量完成情况如下:
单位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6736.80 18.9
铁路 亿吨公里 625.35 -4.9
公路 亿吨公里 65.70 1.6
水运 亿吨公里 6044.19 22.3
空运 亿吨公里 0.18 12.4
管道 亿吨公里 1.43 /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230.65 -2.2
铁路 亿人公里 200.60 -3.9
公路 亿人公里 18.06 5.4
水运 亿人公里 0.31 -4.2
空运 亿人公里 11.68 22.7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12906.30 13.5
其中:进口 万吨 4103.60 25.0
出口 万吨 8802.70 8.9
集装箱吞吐量 万国际标准箱 240.80 19.7
机场旅客吞吐量 万人次 109.21 16.0
机场货邮吞吐量 万吨 4.97 10.2
邮电通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现代化通讯手段更加普及。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90.33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81.84亿元。公用通信能力提高,邮政新型业务继续较快发展。全年发送函件20132.48万件,比上年增长18.0%,特快专递287.67万件,增长13.1%。全年长途电话通话量5.52亿次,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国际及港澳台长途电话1154.34万次。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850.18公里,比上年增长64.8%。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88.41万门,全市固定电话年末用户296.06万户,其中住宅电话232.75万户。年末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134.82万户,比上年增长91.5%。多媒体、互联网、数据通信、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新兴通信业务迅速扩展。
信息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网上办公工程进展顺利,“政府网上办公大厅”开通运行;汽车、医药等集团公司和重点行业开通了行业网站;以“校校通”、校园网、远程教育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公共和高校数字图书馆相继开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天津通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铺设光缆13070公里,宽带骨干网核心交换能力总和达到1340G,城市出口带宽13.6G。
旅游业蓬勃发展。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开发旅游资源,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会展活动,推动了旅游业规模的扩大。全年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50.4万人次,其中外国人45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42亿美元,增长22.2%。全市共有7.46万人次出国旅游,旅游花费10.35亿元。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保险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7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2851家,银行类机构1654家,其中,中资银行14家,外资银行14家,非银行类机构1197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达4.5万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我市有4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金融运行平稳,金融业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018.26亿元,比年初增加455.7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86.38亿元,比年初增加201.39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08.25亿元,比年初增加190.88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8.13亿元,比年初增加10.52亿元。企业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存款余额1115.35亿元,比年初增加176.04亿元。金融部门贷款规模扩大,年末贷款余额2519.04亿元,比年初增加337.7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28.45亿元和154.7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01.32亿元,比年初增加54.38亿元。年末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499.22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081.47亿元,现金支出5126.79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45.32亿元。金融电子化进程有所加快。
证券市场平稳。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有上市股票26只,其中当年上市2只。各类证券成交额1179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1032亿元。全年调剂外汇总额9.16亿美元。
保险收入增长迅速。全市有11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64.97亿元,比上年增长59.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37亿元,寿险收入46.71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3.89亿元。各类赔款和给付11.48亿元,其中支付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8.23亿元,寿险给付3.25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全年取得市级科技成果共1020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3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7项。全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全市申请专利5357项,授权1827项。科技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技术市场成交活跃,科技队伍继续加强。全年全市技术交易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6889项,合同成交额3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至年末,全市共有7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科技队伍继续扩大,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48.1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2.1万人。
新技术产业园区实力不断增强。全年技工贸总收入494.56亿元,增长30%;技工贸总产值416.38亿元,增长30%;利润总额19.2亿元,增长54%;上缴税金21.85亿元,增长17.1%;出口销售收入10.46亿美元,增长32.2%。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0家。华苑软件基地、新能源产业化基地、北方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2年全市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招收本科、专科、高职学生6.95万人,比上年增长24%,年末共有在校学生19.69万人;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分别为6574人和1387人,毕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分别为2790人和642人;中等专业学校73所,在校学生7.47万人,毕业生2.64万人。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发展。成人高等院校当年招生4.67万人,在校学生10.43万人。
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进展明显。全市普通中学695所,当年招生18.83万人。在校初中学生44.73万人,毕业生12.8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92.0%,在校高中学生15.79万人,毕业生4.15万人。小学1208所,当年招生9.3万人,在校学生62.72万人,毕业生13.3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升学率99.21%。21所示范高中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截止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科技馆19个,博物馆15个,公共图书馆31个,电影放映单位43个。全年共出版各类杂志4468.06万册,出版各类图书6351.24万册。全市现有广播节目7套,平均每天播音130小时7分钟,市级电视节目6套。年内成功地举办了2002天津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第六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第二届农民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组建了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天津广播电视电影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天津大剧院改造完成,图书大厦投入使用,华夏未来儿童艺术中心落成。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59个,其中医院50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5个,妇幼保健机构2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23万张。全市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21万人,其中医生2.7万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天津市选手在国内重要赛事中共获金牌14.5枚,银牌11枚,铜牌11枚;在洲际比赛中获得金牌6枚,银牌9枚,铜牌5枚。在世界大赛上获得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2枚。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城市铺装道路长度4158公里,面积5576.3万平方米。运营出租车31939辆,公交车营运线路335条,营运长度8802公里,增长15.8%;公共交通客运量60608万人次,平均每天客运量168万人次。全市自来水日供应能力359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售水量5.54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13亿立方米。家庭燃气用户201万户,年末城市居民家庭燃气气化率95.8%。全年新增供热面积620万平方米,热化率达到74.1%。城市整体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月牙河、复兴河改造工程胜利完成,打通9路15卡口。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20个,自然保护区9个,生态示范区4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活动, 以及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污染防治工程、生态保护工程、创模细胞工程、安静工程等六大环保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良好水平天数为274天,比上年增加10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5%。空气中主要污染物PM10、SO2和NO2年均值分别比上年下降17.4%、9.2%和13.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烟尘控制区59个,烟尘控制面积501.9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477.2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07.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2万人;年末户籍人口919.05万人,比上年增加5.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7.91万人,比上年减少0.85万人,非农业人口541.14万人,增加5.9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49‰,比上年下降0.0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6.0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比上年下降0.19个千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0.36%。
十三、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38元,按上年可比口径计算为10002元,增长11.6%。人均消费性支出7192元,增长5.4%,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7.0%下降为36.2%。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居民用于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居住方面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34.4%、28.3%和15.4%。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的家电、通信等耐用消费品成为新的消费主导。年末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影碟机45.1部,组合音响25.1台,空调器80.9台,电话95.8部,家用电脑26.3台,抽油烟机75.9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315元,增长10.2%。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05台,洗衣机86台,空调器26台,照相机20架,摩托车41辆。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继续改善。年末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6.6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6.2%;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4.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20项工作圆满完成。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3万人,全市有30.14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各种福利院床位15903张,收养9690人。全市社区服务设施2425处,社区服务中心98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达到76%。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0.82亿元,筹集福利资金0.3亿元。
注:1.2002年各项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2.增加值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经营者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即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4.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包括全部国有(含国有独资和国有联营)、全部大中型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其他工业企业。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标志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