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9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幅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因受灾有所下降,全年实现增加值749.1亿元,下降3%;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6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3.5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比例为18.9∶44.8∶36.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457元,比上年增加640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1278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8%。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7%。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0%,其中鲜菜及油脂分别上涨28.7%和16.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居住类价格微升;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类价格仍为下降趋势。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544.9万人,比上年增加44.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875.2万人,减少71.1万人;第二产业680.4万人,增加59.2万人;第三产业989.3万人,增加56.3万人。年末全省在岗职工342万人,比上年减少16.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05.1万人,减少17.7万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8万个。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1%。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企业上市融资又有新成绩。城市公用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成效明显。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年活动扎实开展,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在全省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启动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发展速度横向比还不够快;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发展差距有所扩大;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2003年,我省淮河、滁河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和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使全省种植业生产遭受严重影响,主要农产品减产。
粮食产量大幅回落。全年粮食总产量2214.8万吨,比上年减产550.2万吨,下降19.9%。其中,夏粮产量707.6万吨,下降6.6%;早稻120万吨,下降7.7%;秋粮1387.2万吨,下降26.1%。
经济作物除个别品种外,多数减产。全年油料产量231.5万吨,比上年下降18%。棉花产量29.5万吨,下降16.4%。茶叶产量5.1万吨,增长5%。水果产量609.1万吨,下降25.7%。烤烟产量2.1万吨,下降32.6%。蔬菜产量1513.5万吨,下降6.5%。
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养殖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64.7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960千公顷次。全年肉类总产量358.2万吨,比上年增长4.8%;水产品产量163.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农产品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棉花种植面积达442千公顷,比上年扩大77.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54.9千公顷,扩大54.7千公顷。全省稻、麦、油三大农作物综合优质率达46.2%。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54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1.3万吨,增长4.1%。农村用电量57.5亿千瓦小时,增长11%。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3285千公顷,新增21.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长进一步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34.7亿元,增长19.8%,增幅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76.8亿元,增长14.3%。集体企业44.3亿元,增长6.1%;股份制企业430.5亿元,增长21.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41.2亿元,增长31.5%。重工业增加值557.4亿元,增长20.3%;轻工业增加值277.3亿元,增长19.2%。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新产品产值率为13.9%。支柱行业带动作用明显,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50.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5.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1.6%,三行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3%。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37.6%和19.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能源原材料类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原煤、钢、成品钢材分别增长9.1%、8.4%和8%;发电量增长17.9%,水泥增长21.6%;日用电器类产品中电冰箱、洗衣机和房间空调器均增长较快,其中空调器增长达1.14倍。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7.9,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2638.6亿元,增长25.5%;实现利税323.8亿元,增长30.6%,其中实现利润135.6亿元,增长59.4%。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8亿元,增长1.7%。施工工程个数4.9万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7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087万平方米,增加240万平方米。
地质勘查取得新进展。全省共开展各类地质勘查项目413项,其中油气勘查项目21项,完成机械岩芯钻探工作量18万米(不含油气勘查),完成1∶25万国土资源大调查11000平方公里,新发现矿产地8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6个。完成地质勘查货币工作量约2.45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7.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1178.5亿元,增长42.7%;城乡集体和居民个人投资299.1亿元,下降0.8%。基本建设投资552.8亿元,增长30.3%;更新改造投资355.2亿元,增长53.4%;房地产开发投资240.7亿元,增长64.3%。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4%;第二产业投资476.5亿元,增长52.7%,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9.5%;第三产业投资690.9亿元,增长35.5%。交通运输业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28.2亿元,增长29.6%;教育投入加大,完成投资41.8亿元,增长44.8%。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69项,总投资规模97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11亿元。其中重点基本建设项目55项,当年完成投资147亿元;技术改造项目14个,完成投资64亿元。在69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合肥软件产业基地、宁西铁路合肥—西安段、合徐高速公路北段、马鞍山星马汽车、江淮瑞风商务车等1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
小城镇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到2003年底,全省小城镇数量2939个,其中建制镇939个,农村集镇2000个。当年全省小城镇建设总投入达94亿元。全省小城镇规划编制调整完善比率为94.4%。省政府确定的200个中心镇规划编制调整完善比率达100%,镇区道路铺装率76%,总投入54亿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较快增长。2003年,全省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良好,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热点比较突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66.6亿元,增长12.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64.6亿元,增长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1143.7亿元,增长9.9%;餐饮业零售额159.4亿元,增长12.1%;其他行业零售额28.2亿元,下降3.8%。从商品类别看,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20.7%,中西药类增长16%。通讯、汽车及其相关商品继续保持旺销势头,其中通讯类增长189.3%、汽车类增长130%。城乡集市贸易平稳发展,全年商品成交额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3%。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好转。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7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实现利润总额16.7亿元,增长36.5%;毛利率8.25%,下降0.27个百分点;费用率3.21%,下降0.31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5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1%。其中,出口总额30.6亿美元,增长24.9%;进口总额28.8亿美元,增长66.6%。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完成26.1亿美元,增长26.8%,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83.9%提高到85.2%;加工贸易出口完成4.4亿美元,增长14.6%。分地区看,对非洲、欧洲、大洋洲的出口增长迅速,分别增长37.4%、35.4%和33.5%,对亚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出口分别增长21.7%、18.7%和8.5%。外商投资企业全年进出口额1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8%。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2003年,全省各地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拓宽引资渠道,发挥开发区的聚集和示范带动作用,引进外资取得新成绩。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0.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8%。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1亿美元,增长4.1%。当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31家,比上年增加93家。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稳步发展。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83份,新签合同金额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1%;完成营业额1.62亿美元,增长46.9%;当年外派劳务人员3881人,增长11.1%,年末在外人数8760人。
旅游经济受非典影响出现下降。全年旅游总收入196.5亿元,比上年下降9.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1亿美元,下降29.7%;国内旅游收入187.1亿元,下降7.8%。接待海外游客28.1万人次,下降38.8%;接待国内游客3337.8万人次,下降14.1%。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355.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5%。其中,铁路807.8亿吨公里,增长7.9%;公路318.4亿吨公里,增长6.3%;水运229.4亿吨公里,增长13.9%;民航0.3亿吨公里,增长14.5%。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635.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其中,铁路224.5亿人公里,下降2.6%;公路396.7亿人公里,增长6.9%;水运0.4亿人公里,下降40.4%;民航14.2亿人公里,下降4.1%。
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7.3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38.5亿元,增长9.6%;邮政业务总量18.8亿元,增长9.9%。年末本地城市电话用户381.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51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9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4%、24.3%和28.7%。电话普及率27.8%,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年末电信数据通信用户150.5万户,其中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48.6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增收较多,分别增长13.7%和18.1%。全年财政支出506亿元,增长10.8%。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9.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长50.3%。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19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8%。其中,企业存款1234.2亿元,增长26.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475.8亿元,增长20.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37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7%。其中,短期贷款2078.2亿元,增长7.8%;中长期贷款975.2亿元,增长32.6%。
企业上市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新股3只(A股),增发1只(H股),可转换公司债券3只,共筹集资金30.9亿元。到2003年底全省上市公司已达36家。
保险业发展加快。全省保险系统保费收入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3.4亿元。赔款和给付20.9亿元,增长31.5%,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3.9亿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7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66个,高等院校办研究与发展机构8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26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万人。全省民营科技企业5141家,从业人员18万人,技工贸总收入400亿元。
科技经费投入增加。当年全省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29.2亿元,增长22%。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36项。主要科技成果有:空气质量一氧化碳自动监测仪、中国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复杂化学体系中重要非线性问题的研究、江淮丘陵地区棉花节本高效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等。当年全省安排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26项,二期科技攻关及专项计划30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8项,软科学计划27项,年度重点计划55项。争取国家星火、火炬、成果推广计划项目75项,总投资23.2亿元。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试验室16个,省部共建实验室5个,部属实验室10个。
专利申请稳定发展,技术监督与质量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2676件,授权专利1610件。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082项,金额8.79亿元;其中流向本省的技术1874项,金额4.25亿元。年末全省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41个。
测绘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省测绘资料档案馆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各种比例尺地形图12322张,大地控制点成果3875个(含GPS点),利用档案资料268卷(盒),航空摄影底片1631张,航空航天影像数据光盘528盘。省测绘总院所属单位完成测绘服务总值1894万元。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3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73所,当年招生14.2万人,较上年增加2万人,在校生41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17个,当年招收研究生5883人,在学研究生13535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21所,在校生41.3万人。普通中学3820所,在校生428.3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90万人,初中在校生338.3万人。普通小学22328所,在校生661.2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6.4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09%;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01%和0.78%。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1万人,在校生2.6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60.7万人次。全年共扫除文盲13.6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健康有序。2003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3个,文化馆100个,公共图书馆84个,博物馆39个。全省各级国家档案馆124个,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545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广播电台15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3座,电视台17座。全省有线电视用户265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5.5%,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94.96%,比上年增加0.11个百分点。全年出版报纸101种,总印数80284万份;期刊(杂志)179种,总印数5060万册;图书3361种,总印数27091万册;电子、音像出版物1106种,出版数量941.6万盒。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7532个,比上年增加44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4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29个,妇幼卫生机构118个。医院、卫生院床位12.1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9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4万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0.7万人,妇幼保健机构0.4万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6.1万人,护师(士)4.3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94.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9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全年我省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40枚金牌、28枚银牌和42枚铜牌。国际运动健将发展数为4人,运动健将发展数为24人,一级运动员发展数为43人;国家级裁判员发展数为19人,一级裁判员发展数为78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数为1658人。新建标准体育场地67个,其中体育馆4个,标准体育场12个;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31条。全年共举办万人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58次,参加活动人数70多万人次。残疾人运动也取得较好成绩,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得16枚金牌、9枚银牌和9枚铜牌。全年在通过销售中国体育彩票筹集的资金中,有6863万元用于体育事业发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03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4769人,省、市、县级环境监测站71个。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已在全省17个城市中建成162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761.9平方公里;在17个城市中建成了9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337.4平方公里。淮河干、支流水质有所好转,长江和新安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巢湖流域水质出现下降。合肥、芜湖、马鞍山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环保“十五”计划实施取得进展,截止2003年底,建成和在建项目累计达到88个,完成投资90.3亿元,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了年度削减任务。
生态省建设正式启动,编制了《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并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和省政府的联合评审。当年全省新增8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数累计已达30个。已建成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5个、县级1个。
全年全省发生火灾事故7287起,发生交通事故21791起。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1.15‰,比上年降低0.0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20‰,比上年上升0.0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95‰,比上年降低0.08个千分点。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410万人,常住人口616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8元,比上年增长12.4%,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人均消费性支出5064元,增长8.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2%,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27元,比上年增长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96.3元,增长8.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51.4万人。其中,职工342.2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109.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80.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3.4万人,比上年增加5.9万人。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23.5万人,增加50.1万人。全年有3.91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其中2.27万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再就业。年末全省共有104.3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省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5.1万张,收养各类人员4.1万人。全省已有62.5%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0177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505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74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0.96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0.81亿元。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省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表一:2003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减(%) |
一、农产品产量 | |||
粮食 | 万吨 | 2214.8 | -19.9 |
油料 | 万吨 | 231.5 | -18.0 |
其中:油菜籽 | 万吨 | 152.9 | 0.4 |
花生 | 万吨 | 69.5 | -38.5 |
棉花 | 万吨 | 29.5 | -16.4 |
黄红麻 | 万吨 | 1.6 | -53.3 |
甘蔗 | 万吨 | 26.0 | -16.1 |
烤烟 | 万吨 | 2.1 | -32.6 |
蚕茧 | 万吨 | 2.6 | -7.4 |
茶叶 | 万吨 | 5.1 | 5.0 |
水果 | 万吨 | 609.1 | -25.7 |
肉类 | 万吨 | 358.2 | 4.8 |
牛奶 | 万吨 | 9.0 | 22.2 |
禽蛋 | 万吨 | 119.8 | 3.9 |
绵羊毛 | 吨 | 126 | -3.8 |
水产品 | 万吨 | 163.4 | 持平 |
二、工业产品产量 | |||
纱 | 万吨 | 32.2 | 0.9 |
布 | 亿米 | 6.1 | -1.5 |
化学纤维 | 万吨 | 14.2 | 17.7 |
卷烟 | 万箱 | 180.1 | 4.0 |
白酒 | 万吨 | 24.8 | -6.9 |
啤酒 | 万吨 | 122.0 | -5.5 |
家用洗衣机 | 万台 | 188.2 | 27.2 |
家用电冰箱 | 万台 | 274.9 | 33.6 |
彩色电视机 | 万部 | 265.3 | 2.7 |
房间空调器 | 万台 | 296.7 | 113.7 |
能源生产总量 | 万吨(标准煤) | 4817.9 | 8.1 |
原煤 | 万吨 | 6726.4 | 9.1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547.8 | 17.9 |
柴油 | 万吨 | 146.3 | 8.5 |
生铁 | 万吨 | 693.6 | 7.9 |
钢 | 万吨 | 692.2 | 8.4 |
成品钢材 | 万吨 | 710.0 | 8.0 |
十种有色金属 | 万吨 | 40.9 | 26.7 |
水泥 | 万吨 | 2940.8 | 21.6 |
平板玻璃 | 万重量箱 | 400.8 | 117.5 |
化肥 | 万吨 | 187.1 | 2.1 |
化学农药 | 万吨 | 2.2 | 23.9 |
合成氨 | 万吨 | 196.1 | 2.3 |
浓硝酸 | 万吨 | 26.3 | 72.4 |
汽车 | 万辆 | 26.4 | 25.8 |
轮胎外胎 | 万条 | 873.0 | 17.0 |
微型电子计算机 | 万部 | 15.8 | -17.1 |
附表二:
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减(百分点) |
产品销售率 | % | 98.7 | 0.2 |
资金利税率 | % | 10.50 | 1.72 |
成本费用利润率 | % | 5.55 | 1.32 |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 次 | 1.66 | 快0.16次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元/人 | 50680 | 增长26.7% |
(按增加值计算) | | | |
总资产贡献率 | % | 10.23 | 1.5 |
资本保值增值率 | % | 116.56 | 4.1 |
资产负债率 | % | 60.68 | 0.59 |
附表三:2003年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类别 | 指数(上年=100) |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1.7 |
其中:城市 | 101.8 |
农村 | 101.7 |
其中:食品 | 106.0 |
粮食 | 104.5 |
肉禽及其制品 | 108.1 |
油脂 | 116.8 |
蛋类 | 100.6 |
水产品 | 99.5 |
鲜菜 | 128.7 |
烟酒及用品 | 99.9 |
衣着 | 97.3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97.7 |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99.9 |
交通和通讯 | 97.9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100.9 |
居住 | 100.7 |
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101.3 |
其中:城市 | 100.8 |
农村 | 101.7 |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 100.2 |
4、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 | 106.7 |
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 103.5 |
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 1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