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中央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了吉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顺利完成“十五”计划。
综合
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4.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7.00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1605.13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1402.79亿元,增长12.3%。“十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超出“十五”计划目标1.6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6.5%、12.8%和10.3%。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1.4:42.9:35.7调整到2005年的16.8:44.4:38.8。2005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3%;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6.8%;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0.9%。
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改善。2004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每万元增加值的综合能耗为3.57吨标准煤,比2000年减少0.53吨标准煤;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89吨标准煤,与2000年持平;万元GDP电力消费量为0.14万千瓦小时,比2000年下降0.02万千瓦小时。
财政收支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4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7.1亿元,增长24.6%。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6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十五”期间,全省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达到1500亿元、780亿元和2237.2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82.7%、69.1%和1.2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9%、14.8%和19.3%。
价格水平处于可调控范围内,上涨幅度明显低于上年。全省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涨幅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7.0%,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0.8个和3.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2.0%,涨幅低于上年2.1个百分点。
综合
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4.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7.00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1605.13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1402.79亿元,增长12.3%。“十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超出“十五”计划目标1.6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6.5%、12.8%和10.3%。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1.4:42.9:35.7调整到2005年的16.8:44.4:38.8。2005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3%;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6.8%;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0.9%。
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改善。2004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每万元增加值的综合能耗为3.57吨标准煤,比2000年减少0.53吨标准煤;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89吨标准煤,与2000年持平;万元GDP电力消费量为0.14万千瓦小时,比2000年下降0.02万千瓦小时。
财政收支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4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7.1亿元,增长24.6%。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6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十五”期间,全省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达到1500亿元、780亿元和2237.2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82.7%、69.1%和1.2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9%、14.8%和19.3%。
价格水平处于可调控范围内,上涨幅度明显低于上年。全省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涨幅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7.0%,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0.8个和3.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2.0%,涨幅低于上年2.1个百分点。
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年末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1238.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4%。全年城镇创造就业岗位57.14万个。城镇新增就业44.90万人,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4.90万人。年末全省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7.6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全省有261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农业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省农业取得良好发展。
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2581.21万吨,比上年增长2.8%,实现了自2001年以来连续第5个增产年,其中玉米增产2.8%,单产增长4.8%;水稻增产9.2%,单产增长10.2%。加快调整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特用玉米和优质水稻播种面积达到1578万亩和794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50.3%和20.5%,分别占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的37.9%和80.9%。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9.9%和42.9%。
深入实施“粮变肉工程”,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畜禽出栏全面增长。牛出栏总量达350.02万头,比上年增长4.5%;羊出栏335.01万只,增长4.7%;生猪出栏1950.03万头,增长11.4%;家禽出栏47997.98万只,增长5.5%。畜产品产量全面增加。肉类总产量310.00万吨,比上年增长7.6%;禽蛋产量100.00万吨,增长5.3%;牛奶产量29.40万吨,增长16.1%。
农产品加工业、园艺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崛起。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600个,比上年增长8.1%;固定资产达到5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龙头企业粮食加工量达到1100万吨,比上年增长16.2%;畜禽加工量达到2.1亿头(只),比上年略有增加。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00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5%,首次实现过千亿元大关。全省实现园艺特产业产值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4.5%,农民人均园艺特产收入781.6元,增长10.9%,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20个,有机食品142个,无公害农产品839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01个,环境监测面积达到2500万亩。全省“三品”当年产量1767.6万吨,实现产值236.2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9.5亿元,带动农户130万户,带动从事“三品”生产的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47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5%;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1万台、农用运输车14.6万辆、机电井14.1万眼、农用水泵42万台,同比分别增长36.6%、7.6%、1.6%、5.7%;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2420.6万亩和2134.6万亩,比上年提高1.2%和16.4%;农村用电量达到2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1%。
工业和建筑业
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生产组织,全省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水平。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0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十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9%,比“九五”时期提高3.3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生产汽车272.8万辆,年均增长9.9%;生产原油2267.7万吨,年均增长8.4%;生产钢材1758.5万吨,年均增长27.6%;生产乙烯265万吨,年均增长3.4%;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1072.3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8.9%。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0.0%,比2000年提高52.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38.3亿元,比2000年增加52.7亿元,比2000年增长61.6%。
石油开采和食品工业获利能力增强,成为今年实现利润的主要支撑力量。全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累计实现利润80.0亿元,比上年增加43.3亿元,增长1.2倍,对全省工业利润的贡献率达57.9%;食品工业累计实现利润16.5亿元,比上年增加0.5亿元,增长3.8%,对全省工业利润的贡献率为11.9%。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省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2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85.22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建筑施工面积2829.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28.63万平方米,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2401.09万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积的84.9%;竣工面积1601.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14.54万平方米。“十五”期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1%。
固定资产投资
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1.98亿元,比上年增加630.34亿元,增长53.8%,增幅比上年提升了32.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54.7%;农村投资增长45.3%。
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5.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增幅比上年提升5.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547.28万平方米,增长36.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88.64万平方米,增长41.0%。商品房空置面积371.50万平方米,下降6.9%。商品房销售额107.57亿元,增长42.4%。
全省基础设施投资341.38亿元,比上年增长88.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8.9%,比上年提升了3.5个百分点。
大力优化资金投向,投资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契合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工业性投资增长63.6%,高于全省平均增幅9.8个百分点,其中用于改建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增幅高达1.3倍。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带动作用显著。全省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有4346个,比上年增加759个,完成投资额1610.40亿元,同比增长55.0%。全省计划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592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858.54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达到47.6%,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3.9%。
民间投资增量大,增势强。全年完成民间投资929.57亿元,比上年增加375.41亿元,增长67.7%,高于全省城镇以上投资增幅13.9个百分点。在民间投资中,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完成投资184.60亿元,同比增加89.42亿元,增长94.0%。
“十五”期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430.29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25.9%,比“九五”时期提高11.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到707.19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3.4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达到1106.46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1.9倍。
“十五”期间,全省民间投资累计达到2643.80亿元,占当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7%,五年间年均增长37.2%,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11.3个百分点。国内贸易
在通讯、住房、汽车、旅游等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和假日经济效应的带动下,全省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6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8%。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增长50.7%;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67.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1倍;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3.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7.0%。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72.9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69.8%,年均增长12.5%,比“九五”时期提高1.5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保持平稳,结构趋于合理。据海关统计,全省进出口总值达到65.2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完成出口总值24.67亿美元,增长43.9%;完成进口总值40.61亿美元,下降20.0%。在出口总值构成中,机电产品出口4.39亿美元,增长51.4%,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17.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全省进出口总值累计达到263.34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4倍,年均增长20.6%,其中出口95.75亿美元,增长75.8%,年均增长14.7%。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实现双翻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61亿美元,增长46.1%;对外借款3.82亿美元,增长2.3倍。全年实际引进省外资金24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倍。
“十五”期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0.87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9.8%,年均增长14.4%。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9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十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累计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2.5%,比“九五”时期提高0.3个百分点。
截至2005年末,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308.1公里,比上年增长6.5%。其中,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仍保持在542.5公里;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487.2公里,比上年增长7.4%。全省县、乡公路达到37092公里,比上年增长8.4%,占公路总里程的73.7%。
2005年,全省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7528.66万吨,比上年增长2.3%。其中,铁路运输完成货物发运量6474万吨,增长1.4%;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发运量27441万吨,增长2.9%。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708.2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其中,铁路运输完成506.23亿吨公里,增长1.4%;公路运输完成98.75亿吨公里,增长2.9%。全省共完成旅客运输量27724.46万人,比上年增长2.0%。其中,铁路运输完成4618.1万人,下降1.5%;公路运输完成22870万人,增长2.6%;水运完成113万人,增长4.6%;民航运输完成123.36万人,增长18.4%。全年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66.0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9%。其中,铁路运输完成151.85亿人公里,增长3.4%;公路运输完成92.79亿人公里,增长3.1%;水运完成0.09亿人公里,增长25.0%;民航完成21.29亿人公里,增长10.8%。
“十五”期间,全省货物周转量累计完成3256.80亿吨公里,比“九五”时期增长19.9%;客运周转量累计达到1196.97亿人公里,比“九五”时期增长28.4%。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75.95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8.64万辆,增长32.5%。其中载客汽车达到46.56万辆,比上年末增加7.12万辆,增长18.1%(其中轿车26.50万辆,比上年末增加4.48万辆,增长20.4%);载货汽车达到17.90万辆,比上年末增加0.70万辆,增长4.1%。全省私人轿车达到18.65万辆,比上年末增加4.10万辆,增长28.2%,每百人拥有轿车0.68辆。
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3亿元,增长17.7%;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48.3亿元,增长24.1%。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68.6万户,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542.4万户,增长15.3%,乡村固定电话用户226.2万户,增长16.5%。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29部/百人,每百人比2000年增加15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15.7万户,比上年增长19.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4部/百人,每百人比2000年增加26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农业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省农业取得良好发展。
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2581.21万吨,比上年增长2.8%,实现了自2001年以来连续第5个增产年,其中玉米增产2.8%,单产增长4.8%;水稻增产9.2%,单产增长10.2%。加快调整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特用玉米和优质水稻播种面积达到1578万亩和794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50.3%和20.5%,分别占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的37.9%和80.9%。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9.9%和42.9%。
深入实施“粮变肉工程”,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畜禽出栏全面增长。牛出栏总量达350.02万头,比上年增长4.5%;羊出栏335.01万只,增长4.7%;生猪出栏1950.03万头,增长11.4%;家禽出栏47997.98万只,增长5.5%。畜产品产量全面增加。肉类总产量310.00万吨,比上年增长7.6%;禽蛋产量100.00万吨,增长5.3%;牛奶产量29.40万吨,增长16.1%。
农产品加工业、园艺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崛起。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600个,比上年增长8.1%;固定资产达到5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龙头企业粮食加工量达到1100万吨,比上年增长16.2%;畜禽加工量达到2.1亿头(只),比上年略有增加。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00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5%,首次实现过千亿元大关。全省实现园艺特产业产值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4.5%,农民人均园艺特产收入781.6元,增长10.9%,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20个,有机食品142个,无公害农产品839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01个,环境监测面积达到2500万亩。全省“三品”当年产量1767.6万吨,实现产值236.2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9.5亿元,带动农户130万户,带动从事“三品”生产的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47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5%;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1万台、农用运输车14.6万辆、机电井14.1万眼、农用水泵42万台,同比分别增长36.6%、7.6%、1.6%、5.7%;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2420.6万亩和2134.6万亩,比上年提高1.2%和16.4%;农村用电量达到2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1%。
工业和建筑业
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生产组织,全省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水平。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0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十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9%,比“九五”时期提高3.3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生产汽车272.8万辆,年均增长9.9%;生产原油2267.7万吨,年均增长8.4%;生产钢材1758.5万吨,年均增长27.6%;生产乙烯265万吨,年均增长3.4%;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1072.3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8.9%。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0.0%,比2000年提高52.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38.3亿元,比2000年增加52.7亿元,比2000年增长61.6%。
石油开采和食品工业获利能力增强,成为今年实现利润的主要支撑力量。全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累计实现利润80.0亿元,比上年增加43.3亿元,增长1.2倍,对全省工业利润的贡献率达57.9%;食品工业累计实现利润16.5亿元,比上年增加0.5亿元,增长3.8%,对全省工业利润的贡献率为11.9%。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省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2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85.22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建筑施工面积2829.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28.63万平方米,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2401.09万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积的84.9%;竣工面积1601.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14.54万平方米。“十五”期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1%。
固定资产投资
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1.98亿元,比上年增加630.34亿元,增长53.8%,增幅比上年提升了32.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54.7%;农村投资增长45.3%。
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5.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增幅比上年提升5.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547.28万平方米,增长36.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88.64万平方米,增长41.0%。商品房空置面积371.50万平方米,下降6.9%。商品房销售额107.57亿元,增长42.4%。
全省基础设施投资341.38亿元,比上年增长88.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8.9%,比上年提升了3.5个百分点。
大力优化资金投向,投资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契合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工业性投资增长63.6%,高于全省平均增幅9.8个百分点,其中用于改建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增幅高达1.3倍。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带动作用显著。全省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有4346个,比上年增加759个,完成投资额1610.40亿元,同比增长55.0%。全省计划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592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858.54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达到47.6%,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3.9%。
民间投资增量大,增势强。全年完成民间投资929.57亿元,比上年增加375.41亿元,增长67.7%,高于全省城镇以上投资增幅13.9个百分点。在民间投资中,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完成投资184.60亿元,同比增加89.42亿元,增长94.0%。
“十五”期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430.29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25.9%,比“九五”时期提高11.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到707.19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3.4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达到1106.46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1.9倍。
“十五”期间,全省民间投资累计达到2643.80亿元,占当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7%,五年间年均增长37.2%,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11.3个百分点。国内贸易
在通讯、住房、汽车、旅游等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和假日经济效应的带动下,全省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6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8%。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增长50.7%;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67.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1倍;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3.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7.0%。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72.9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69.8%,年均增长12.5%,比“九五”时期提高1.5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保持平稳,结构趋于合理。据海关统计,全省进出口总值达到65.2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完成出口总值24.67亿美元,增长43.9%;完成进口总值40.61亿美元,下降20.0%。在出口总值构成中,机电产品出口4.39亿美元,增长51.4%,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17.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全省进出口总值累计达到263.34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4倍,年均增长20.6%,其中出口95.75亿美元,增长75.8%,年均增长14.7%。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实现双翻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61亿美元,增长46.1%;对外借款3.82亿美元,增长2.3倍。全年实际引进省外资金24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倍。
“十五”期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0.87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9.8%,年均增长14.4%。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9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十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累计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2.5%,比“九五”时期提高0.3个百分点。
截至2005年末,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308.1公里,比上年增长6.5%。其中,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仍保持在542.5公里;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487.2公里,比上年增长7.4%。全省县、乡公路达到37092公里,比上年增长8.4%,占公路总里程的73.7%。
2005年,全省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7528.66万吨,比上年增长2.3%。其中,铁路运输完成货物发运量6474万吨,增长1.4%;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发运量27441万吨,增长2.9%。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708.2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其中,铁路运输完成506.23亿吨公里,增长1.4%;公路运输完成98.75亿吨公里,增长2.9%。全省共完成旅客运输量27724.46万人,比上年增长2.0%。其中,铁路运输完成4618.1万人,下降1.5%;公路运输完成22870万人,增长2.6%;水运完成113万人,增长4.6%;民航运输完成123.36万人,增长18.4%。全年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66.0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9%。其中,铁路运输完成151.85亿人公里,增长3.4%;公路运输完成92.79亿人公里,增长3.1%;水运完成0.09亿人公里,增长25.0%;民航完成21.29亿人公里,增长10.8%。
“十五”期间,全省货物周转量累计完成3256.80亿吨公里,比“九五”时期增长19.9%;客运周转量累计达到1196.97亿人公里,比“九五”时期增长28.4%。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75.95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8.64万辆,增长32.5%。其中载客汽车达到46.56万辆,比上年末增加7.12万辆,增长18.1%(其中轿车26.50万辆,比上年末增加4.48万辆,增长20.4%);载货汽车达到17.90万辆,比上年末增加0.70万辆,增长4.1%。全省私人轿车达到18.65万辆,比上年末增加4.10万辆,增长28.2%,每百人拥有轿车0.68辆。
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3亿元,增长17.7%;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48.3亿元,增长24.1%。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68.6万户,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542.4万户,增长15.3%,乡村固定电话用户226.2万户,增长16.5%。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29部/百人,每百人比2000年增加15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15.7万户,比上年增长19.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4部/百人,每百人比2000年增加26部。
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37.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其中,接待国外游客30.68万人次,增长10.9%;接待港、澳、台游客6.65万人次,增长40.6%。全年旅游外汇收入1.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0%。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2850.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2%。国内旅游收入219.34亿元,同比增长24.7%。
“十五”期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47.4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到4.45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63.4%和75.7%。
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82.42亿元,比上年增长4.9%。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74.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末增长15.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401.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5%。
“十五”期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47.4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到4.45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63.4%和75.7%。
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82.42亿元,比上年增长4.9%。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74.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末增长15.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401.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5%。
2005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587.5亿元,同比增长12.5%。负债总额5652.8亿元,同比增长12.8%,所有者权益为负65.3亿元,同比减少17.3亿元。
2005年末,我省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双下降”。按照五级分类统计的2005年末全省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15.1亿元,比年初减少285.3亿元,不良贷款率29.2%,比年初下降7.0个百分点。
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875.4亿元,比上年下降21.5%。
全省有各类保险公司13家,比上年增加2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41家,兼业代理机构1581家。全年保费收入7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58亿元,增长14.8%;人身险保费收入61.14亿元,下降0.8%。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3.88亿元,比上年下降2.8%。其中财产险赔款7.54亿元,增长7.1%;人身险赔款与给付6.34亿元,下降12.5%。
2005年末,我省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双下降”。按照五级分类统计的2005年末全省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15.1亿元,比年初减少285.3亿元,不良贷款率29.2%,比年初下降7.0个百分点。
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875.4亿元,比上年下降21.5%。
全省有各类保险公司13家,比上年增加2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41家,兼业代理机构1581家。全年保费收入7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58亿元,增长14.8%;人身险保费收入61.14亿元,下降0.8%。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3.88亿元,比上年下降2.8%。其中财产险赔款7.54亿元,增长7.1%;人身险赔款与给付6.34亿元,下降12.5%。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培养研究生的机构17所,比2000年末增加1所;在学研究生3.61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2.49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1.32万人,毕业生6798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45所,比2000年末增加10所;在校生40.73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23.20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2.94万人,毕业生8.40万人。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3.75万人,招生5.93万人,毕业生4.51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4.00万人,招生9.31万人,毕业生7.16万人。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48.94万人,招生17.40万人;毕业生13.31万人。全省普通初中在校生105.79万人,招生31.97万人,毕业生37.60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162.52万人,招生21.54万人,毕业生33.01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5489人,招生630人,毕业生56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9.59万人。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培养研究生的机构17所,比2000年末增加1所;在学研究生3.61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2.49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1.32万人,毕业生6798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45所,比2000年末增加10所;在校生40.73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23.20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2.94万人,毕业生8.40万人。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3.75万人,招生5.93万人,毕业生4.51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4.00万人,招生9.31万人,毕业生7.16万人。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48.94万人,招生17.40万人;毕业生13.31万人。全省普通初中在校生105.79万人,招生31.97万人,毕业生37.60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162.52万人,招生21.54万人,毕业生33.01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5489人,招生630人,毕业生56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9.59万人。
注: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数据中含技工数据科技研究开发成果喜人。至年末,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9人。全年安排了403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新建工程研究中心14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95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51项,应用技术成果524项,软科学成果20项。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879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十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累计达到48.90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6%。
至年末,全省共有为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624个,其中授权的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34个,国家质检中心13个,国家各部委质检中心34个。共有县以上法定计量检定机构64个、授权计量检定机构39个,其中省级法定计量检定单位1个、授权计量检定机构19个。
年末全省共有地震台站17个,地下水观测井16口,业余测报点310个,天气雷达观测站点6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8个,气象台站总数60个。截止到2005年底建成国家A级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2点、B级GPS24点,省C级GPS383点、D级GPS942点;一等水准4179.4公里、二等水准5157.4公里、三等水准1.58万公里;1誜1万地形图DLG数据成果4831幅,全省1誜50万—1誜125万普通地图4幅;获取10米全色波段卫星遥感影像1.10万平方公里,2.5米多光谱波段卫星遥感影像1.10万平方公里;1米IKNOS卫星遥感影像4000平方公里;1誜3.2万航空摄影3.58万平方公里,1誜4500航空摄影1451平方公里。
为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全年共发布预警信号100次。人工增雨飞机作业19架次,累计飞行32小时54分。地面发射增雨火箭446枚,共增水约5.70亿立方米。全年共发射增雨防雹炮弹3.65万发,全省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减少因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亿元。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1个,群众艺术馆及文化馆81个(其中:文化馆67个),公共图书馆63个,博物院(馆)18个,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县级广播电视台41座。全省有线电视用户249.5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到达96.7%和97.9%,比2000年末分别提高1.9和2.1个百分点。
图书报刊出版行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全年共出版各类图书5271种,比2000年增加2021种,总印数达1.5亿册。出版报纸78种,比2000年增加23种,总印数达8.6亿份。全省共有各类期刊235种,比2000年增加10种,总印数达0.7亿册。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至年末,全省51个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全部竣工。60个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已有53个竣工,竣工率达88.3%。全省共取缔非法医疗机构1312户次,处罚金额达99万元,没收非法所得37万元,吊销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229户,吊销医师职业许可证173人。在9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业人口为202.63万人,参合率达63.5%;共筹措资金6078.9万元,为参合农民支付医药费补助5364.25万元,占合作医疗筹资总额的88.2%;有101.21万人次受益,占参合人数的50%。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4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8.81%。
全省建成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1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7家,服务站504家,覆盖市辖区人口566.41万人,覆盖率为69.9%。建成县(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1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服务站118个,覆盖人口343.61万人,覆盖率为24.3%。2005年到位国家及省妇幼保健公共卫生项目投入资金519万元,到位设备1400多台件,救助贫困孕产妇1287名。
竞技体育不断取得新突破。2005年,我省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共获得9枚金牌,1人1次创1项全国纪录,在全国比赛中共获得36枚金牌。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和健身网络不断完善。至年末,全省共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9494名,晨练点3416个。2005年全省新建1个市级健身中心,13个县区级健身广场,13个城市社区和21个农村乡镇新建了室内外健身设施。至年末,全省共有体育场地1.74万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1.47平方米。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71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34.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1.4万人,出生率为7.89‰;死亡人口14.4万人,死亡率为5.32‰;自然增长率为2.57‰。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1.64、0.06和1.58个千分点。
至年末,全省共有为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624个,其中授权的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34个,国家质检中心13个,国家各部委质检中心34个。共有县以上法定计量检定机构64个、授权计量检定机构39个,其中省级法定计量检定单位1个、授权计量检定机构19个。
年末全省共有地震台站17个,地下水观测井16口,业余测报点310个,天气雷达观测站点6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8个,气象台站总数60个。截止到2005年底建成国家A级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2点、B级GPS24点,省C级GPS383点、D级GPS942点;一等水准4179.4公里、二等水准5157.4公里、三等水准1.58万公里;1誜1万地形图DLG数据成果4831幅,全省1誜50万—1誜125万普通地图4幅;获取10米全色波段卫星遥感影像1.10万平方公里,2.5米多光谱波段卫星遥感影像1.10万平方公里;1米IKNOS卫星遥感影像4000平方公里;1誜3.2万航空摄影3.58万平方公里,1誜4500航空摄影1451平方公里。
为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全年共发布预警信号100次。人工增雨飞机作业19架次,累计飞行32小时54分。地面发射增雨火箭446枚,共增水约5.70亿立方米。全年共发射增雨防雹炮弹3.65万发,全省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减少因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亿元。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1个,群众艺术馆及文化馆81个(其中:文化馆67个),公共图书馆63个,博物院(馆)18个,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县级广播电视台41座。全省有线电视用户249.5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到达96.7%和97.9%,比2000年末分别提高1.9和2.1个百分点。
图书报刊出版行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全年共出版各类图书5271种,比2000年增加2021种,总印数达1.5亿册。出版报纸78种,比2000年增加23种,总印数达8.6亿份。全省共有各类期刊235种,比2000年增加10种,总印数达0.7亿册。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至年末,全省51个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全部竣工。60个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已有53个竣工,竣工率达88.3%。全省共取缔非法医疗机构1312户次,处罚金额达99万元,没收非法所得37万元,吊销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229户,吊销医师职业许可证173人。在9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业人口为202.63万人,参合率达63.5%;共筹措资金6078.9万元,为参合农民支付医药费补助5364.25万元,占合作医疗筹资总额的88.2%;有101.21万人次受益,占参合人数的50%。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4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8.81%。
全省建成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1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7家,服务站504家,覆盖市辖区人口566.41万人,覆盖率为69.9%。建成县(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1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服务站118个,覆盖人口343.61万人,覆盖率为24.3%。2005年到位国家及省妇幼保健公共卫生项目投入资金519万元,到位设备1400多台件,救助贫困孕产妇1287名。
竞技体育不断取得新突破。2005年,我省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共获得9枚金牌,1人1次创1项全国纪录,在全国比赛中共获得36枚金牌。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和健身网络不断完善。至年末,全省共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9494名,晨练点3416个。2005年全省新建1个市级健身中心,13个县区级健身广场,13个城市社区和21个农村乡镇新建了室内外健身设施。至年末,全省共有体育场地1.74万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1.47平方米。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71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34.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1.4万人,出生率为7.89‰;死亡人口14.4万人,死亡率为5.32‰;自然增长率为2.57‰。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1.64、0.06和1.5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2005年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90.62元,比上年增加850.02元,增长10.8%,比2000年增加3880.62元。“十五”期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高于“九五”时期3.9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7%,比2000年降低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4平方米。
2005年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3.99元,比上年增加263.60元,增长8.8%,比2000年增加1241.49元。“十五”期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0%,高于“九五”时期5.3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5%,比2000年降低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1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2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38平方米。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全省共实现并轨130万人,共为并轨人员兑现经济补偿金108.7亿元,并轨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得到接续,80%以上续保缴费。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5.94万人,比上年增加16.94万人,增长3.9%。其中参保职工324.96万人,离退休人员130.98万人,通过多方面筹集资金,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9.44万人,年末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人员为7.4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83.02万人,比上年增加13.07万人,增长4.8%。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从无到有,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6.69万人和35.27万人,标志着全省五项社会保险全面建立。
年末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4.5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3.6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0.3万个。全省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6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近3.36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0.8亿元。城镇共有低保人员136.02万人。
环境保护
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阶段性遏制,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稳定。全省重点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同上年比无明显变化,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主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改善,9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中有4个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同上年持平。
深入开展重点流域、重点地区及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及时收贮废弃放射源,消除安全隐患。完成了松花江和辽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测算工作,完成了10个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城市及其它部分县级以上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和技术审核工作,完成了我省28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和定量审核工作。
继续开展了全省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执法环境和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2.35万人次,检查企业9411家,立案查处违法排污企业972家,结案807件。清理废除各类与环保法律法规相悖的“土政策”60余项,关停、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70户。
全面完成了全省县级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工作,开展了饮用水源专项检查。共检查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30余处,检查企业124家,迁出饮用水源核心区居民100余户,安装污水处理设施42台(套)。
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启动吉林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畜禽污染防治工作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全省自然保护区个数已达33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15个,地市级3个,县级6个),比2000年增加5个;保护区总面积达221.79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20.2%。生态示范区为23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12个),比2000年增加5个;示范区总面积达1194.87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35.7%。
注:1.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是指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上上划中央的增值税(75%部分)、消费税(100%部分)、企业所得税(60%部分)和个人所得税(60%部分)。
2.地方级财政收入是指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缴入地方金库的增值税(地方分享25%部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40%部分)、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40%部分)、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各项税费收入的总和。
说明:1.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3.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5年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3.99元,比上年增加263.60元,增长8.8%,比2000年增加1241.49元。“十五”期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0%,高于“九五”时期5.3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5%,比2000年降低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1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2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38平方米。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全省共实现并轨130万人,共为并轨人员兑现经济补偿金108.7亿元,并轨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得到接续,80%以上续保缴费。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5.94万人,比上年增加16.94万人,增长3.9%。其中参保职工324.96万人,离退休人员130.98万人,通过多方面筹集资金,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9.44万人,年末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人员为7.4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83.02万人,比上年增加13.07万人,增长4.8%。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从无到有,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6.69万人和35.27万人,标志着全省五项社会保险全面建立。
年末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4.5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3.6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0.3万个。全省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6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近3.36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0.8亿元。城镇共有低保人员136.02万人。
环境保护
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阶段性遏制,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稳定。全省重点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同上年比无明显变化,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主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改善,9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中有4个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同上年持平。
深入开展重点流域、重点地区及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及时收贮废弃放射源,消除安全隐患。完成了松花江和辽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测算工作,完成了10个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城市及其它部分县级以上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和技术审核工作,完成了我省28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和定量审核工作。
继续开展了全省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执法环境和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2.35万人次,检查企业9411家,立案查处违法排污企业972家,结案807件。清理废除各类与环保法律法规相悖的“土政策”60余项,关停、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70户。
全面完成了全省县级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工作,开展了饮用水源专项检查。共检查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30余处,检查企业124家,迁出饮用水源核心区居民100余户,安装污水处理设施42台(套)。
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启动吉林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畜禽污染防治工作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全省自然保护区个数已达33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15个,地市级3个,县级6个),比2000年增加5个;保护区总面积达221.79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20.2%。生态示范区为23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12个),比2000年增加5个;示范区总面积达1194.87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35.7%。
注:1.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是指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上上划中央的增值税(75%部分)、消费税(100%部分)、企业所得税(60%部分)和个人所得税(60%部分)。
2.地方级财政收入是指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缴入地方金库的增值税(地方分享25%部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40%部分)、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40%部分)、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各项税费收入的总和。
说明:1.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3.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