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线数据
x中国宏观月度数据
x中国宏观年度全国数据
x中国宏观年度分省数据
x中国城市统计数据
x中国县级统计数据
x中国行业月度数据
x中国行业年度数据
x中国行业年度数据--(1999-2002)
x中国区域图形数据
x世界经济统计数据
免费数据
4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4中国行业概况
4中国经济运行月度报告
委托咨询

◆您的位置:数据中心 > 财经资讯 > 正文
 
四川省市场物价水平与国民经济运行趋势研究

http://data.acmr.com.cn  2004/9/6  国家统计局


    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经济增长率通常是用GDP指标来反映。我国现行统计指标中,尚没有通货膨胀率指标。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衡量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是GDP缩减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等。在研究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时,一般使用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替代。
 
  物价水平是经济运行的“信号灯”。物价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其价格指数变动的高低,能比较客观的反映经济的热与冷。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是各级政府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历史上的几次经济过热和宏观调控均以物价涨幅作为主要参考指标。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变动与GDP增长状况入手,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物价运行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影响,对2004年全年CPI和GDP走势进行预测,提出建议,以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物价变动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回顾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物价变动有两种主要形态:一是通货膨胀。按照国际惯例,根据通货膨胀率的水平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属性区间,或称为通货膨胀的类型:一般认为物价涨幅在3-5%之间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当物价涨幅在5-10%之间时,应视为中度通货膨胀;10-20%应视为严重的通货膨胀;20%以上应视为剧烈(即恶性)的通货膨胀。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将其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在不同的阶段,总是突出地表现为某一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二是通货紧缩。通常认为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
 
  改革开放以来,25年间,除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2年4个年度四川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外,其余21个年度都是上涨的,由此来看,通货膨胀是四川物价运行的主流。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4.6%,属于剧烈(即恶性)的通货膨胀;1988年上涨19.9%,1989年上涨19.8%,1993年上涨18.5%,1995年上涨18.5%,这4个年度属于严重的通货膨胀;1979年、1980年、1987年、1992年、1993年1996年、1997年这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10%,属于中度通货膨胀;其余10年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1978年-1996年的18年间是需求拉动型引起的通货膨胀;但1997年后的7年则是农产品、能源、原材料供应不足所诱发的结构型通货膨胀。
 
  自1998年开始,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国际性通货紧缩,以及国内消费不振、产业结构与供求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四川物价出现了两个低位运行的大跨度负增长区。第一个是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长达24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负增长;第二个是2001年11月至2002年12月长达13个月的负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现象。
 
  物价变动,不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能比较客观的反映经济的热与冷。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运行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行走势的互动情况,有几个特点:
 
  1、四川GDP增长速度大部分年度超过CPI的上涨幅度。25年间,GDP增长率超过CPI的有20个年度,只有1988、1989、1993、1994、1995年5个年度GDP增长率低于CPI的上涨幅度。
 
  2、1996年以前GDP与CPI两者运行波动幅度较大,大致经历了三个周期。如果从相差最低点到最高点或从相差最高点到最低点作为波动落差,最低点到最低点算作一个波动周期,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个周期:第1个周期是从1980年GDP增长速度比CPI高0.1个百分点起步,到1984年高10.1个百分点,相差10个百分点;到1989年低17.2个百分点,这个波动周期落差27.2个百分点;第2个周期是从1989年GDP增长速度比CPI低17.2个百分点起步,到1992年高5.6个百分点,相差22.8个百分点;到1994年低13.2个百分点,这个波动周期落差22.8个百分点;第3个周期是从1994年GDP增长速度比CPI低13.2个百分点起步,到2002年高10.9个百分点,相差24.1个百分点;目前还处于高点时期。
 
  3、GDP与CPI两者运行波动幅度大部分时间相差7-10个百分点。25年中,有10年GDP增长高于CPI上涨7-10个百分点。特别是1997年以后趋于稳定,最近两年和今年上半年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1997年至今年上半年平均相差8.6个百分点。
 
  4、CPI上涨到一定幅度开始宏观调控,GDP增长速度将受到一定影响。

1四川省GDP增长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较表

 

年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

GDP可比价格增长%

GDP-CPI

(百分点)

年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

GDP可比价格增长%

GDP-CPI

(百分点)

1979

5.7

10.1

4.4

1992

7.4

13.0

5.6

1980

9.4

9.5

0.1

1993

16.8

12.9

-3.9

1981

2.7

4.1

1.4

1994

24.6

11.4

-13.2

1982

2.2

10.9

8.7

1995

18.5

10.8

-7.7

1983

1.2

11.0

9.8

1996

9.3

10.1

0.8

1984

2.2

12.3

10.1

1997

5.1

10.2

5.1

1985

7.6

11.8

4.2

1998

-0.4

9.1

9.5

1986

4.8

5.5

0.7

1999

-1.5

5.6

7.1

1987

7.6

8.7

1.1

2000

0.1

9.0

8.9

1988

19.9

7.5

-12.4

2001

2.1

9.2

7.1

1989

19.8

2.6

-17.2

2002

-0.3

10.6

10.9

1990

3.8

7.0

3.2

2003

1.7

11.8

10.1

1991

3.0

8.0

5.0

2004年上半年

3.4

13.5

10.1

  注:1979-1983年没有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里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替。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运行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适度或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刺激作用,对经济发展是利大于弊。这是因为,农副产品涨价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扩大消费。而未来四川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快速的增长,将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农村市场的启动。其次,物价适度上涨,将引导企业生产向有需求、有效益的行业和产品转移,利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避免行政干预过多,防止经济无序发展。最后,物价适度上涨,企业盈利空间增大,将增强企业家信心,更愿加大投入再生产,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可见,经济要保持高速增长,适度或温和的通货膨胀是必要和合理的。如1991年-1992年,通货膨胀处于初期阶段,在国家宏观调控由紧转松的背景下,四川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既要稳定物价,又要振兴经济”的方针,物价温和上涨,经济也开始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1992年达到13.0%的高点。这一阶段物价的上涨,一方面说明了市场需求增加,此期间,四川消费率分别为68.1%和6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387.72亿元和453.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16.9%。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又刺激了生产的扩展,1991年和1992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达到204.28亿元和304.78亿元,分别比上年上涨25.6%和49.2%。因而在此阶段适度的通货膨胀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2、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这是因为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价格信号严重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恶性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如1993年-1996年,随着前期市场需求的扩张,农业与“瓶颈”产业的制约作用愈加明显,供求矛盾开始显现,加上国家为实现十四大提出的“绝大多数价格放开,少数价格国家管理”的要求,加大了调价规模和力度。受此影响,全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四川通货膨胀率也在1994年达到顶点,涨幅达到24.6%。由于物价不断攀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需求。在通货膨胀最严重的1994年,四川消费率由1993年的65.3%,下滑到64.5%。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上年增长41.3%,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高10.7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直接导致紧缩的宏观调控措施出台,利率水平提高,1993年5月、7月存贷款利率平均分别上调0.82和1.38个百分点。利率的提高,以及物价偏高,导致了居民储蓄倾向增强,1993年和1994年,四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0.6%和41.3%,利率的提高还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造成资金紧张,投资减少,1993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50.7%,1994年只比上年增长24.8%,增幅回落25.9个百分点。由于需求下降、生产减缓,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因此严重的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3、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甚至大于通货膨胀。这是因为价格持续走低会使企业效益下降、产品积压上升、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下降、市场消费不足,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陷入一种互相牵制的恶性循环中。当温和性通货紧缩发展成危害性通货紧缩后,通常也意味着经济将出现衰退。1997年-1999年,物价指数不断走低,经济增长也逐步下滑。1996年、1997年三次下调利率减轻了企业利息负担,形成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保持在18%以上,四川消费率也分别达到63.0%和62.2%,使得四川GDP增长虽继续回落,但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1998年到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国际性通货紧缩,以及国内需求不旺、生产过剩等因素影响,物价呈负增长,虽然国家采取降息、增发国债等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但效果不明显。1999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比上年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只比上年增长6.5%,四川GDP增长也下滑到5.6%。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甚至大于通货膨胀。

 

  4、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了经济复苏。为走出通缩的阴影,2000年-2003年国家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刺激内需为主,带动经济的增长。2000年和2001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10.3%;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2.1%,物价出现小幅上涨,GDP出现恢复性增长,2000年达到9.0%,2001年达到9.2%。这一阶段,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了经济复苏。

 

  2002年到2003年,尚处于通货紧缩的末期,主要是内需没有被有效激活,2002年物价再度负增长。当年四川消费率首次低于60%,只有5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0.1%,大大低于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4%的增长。主要是投资的增长(当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805.2亿,比上年增长14.7%)才使经济增长没有滑坡。2003年虽然四川消费率只有57.8%,创下新低,但在粮食价格上涨带动下,以及投资大幅增长的拉动作用,四川物价由负转正,经济增速也恢复到90年代初的水平,2003年GDP上涨11.8%。这一阶段,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下降,投资的作用明显增强,通货膨胀主要是结构型的。

 

  5、“高增长、低通胀”是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从现有的世界各国实践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有多种模式,如果形成“高增长、高通胀”或“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国民经济迟早都会面临崩溃的危机。如果形成“低增长、低通胀”或“不增长、低通胀”、“负增长、负通胀”等模式,就会把国民经济引向“通缩”,最后不可避免的面临崩溃的危机。所以建立“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运行的比较理想的模式。而所谓“高增长、低通胀”是指以年为单位,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控制在4%左右,通胀的种种负效应就可能不存在,或者减低到微不足道的程度,才有利于经济的高增长,只有找到经济增长率与通胀之间有关最佳结合点,尽可能保持国民经济以9%-10%的速度持续增长,同时容忍3%,最多不超过6%的通胀,将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率的政策取向。

 

  二、物价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GDP增长速度的回归模拟,得出的数学模型,1979-2003年标准方差为2.83,置信度为0.02%;对相对稳定的1997年-2003年两者建立数学模型,标准方差为1.96,置信度为38.3%。虽然1997年-2003年数学模型比1979-2003年数学模型更具有代表性,但置信度较低,说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GDP增长速度两者的关系不适合用回归数学模型来反映。我们利用《四川省投入产出表2002》,从农产品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服务项目价格变动来分析其对四川经济的影响。

 

  通过投入产出资料,可以构建价格模拟模型,从而测算出某一部门价格变化对其他部门价格的影响程度。具体模型为:

 

  其中为受某一部门(n部门)价格变动而发生的价格变动幅度,等为(I-A)-1中第n行的元素。

 

  利用2002年四川投入产出资料,结合当前价格走势,以上半年的数据为基础,我们针对农产品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

 

  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13%,除了对农业会产生1.07个百分点的影响外,对住宿和餐饮业、工业和建筑业产生的影响也较明显,影响程度分别为0.178%、0.151%和0.101%。除此之外,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其它行业的影响较小。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6%,通过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价格传导机制,会对工业价格产生0.138%的影响,除此之外,也会对建筑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分别产生0.085%和0.065%的价格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7.1%后,除对建筑业的影响较大外,对其他行业的价格影响均较小。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2.5%后,将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分别产生0.259%和0.042%的影响。

2农产品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各行业的影响

 

 

农产品涨价13%

工业品出厂
价格上涨4.6%

固定资产投资
价格指数上涨7.1%

服务项目上涨2.5%

农业

1.0696

0.0276

0.0006

0.0026

工业

0.1513

0.1382

0.0020

0.0107

建筑业

0.1006

0.0851

1.0572

0.008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0686

0.0526

0.0033

0.006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0409

0.0339

0.0029

0.0067

商业

0.0313

0.0207

0.0028

0.0119

住宿和餐饮业

0.1777

0.0444

0.0041

0.0081

金融保险业

0.0432

0.0263

0.0061

0.0132

房地产业

0.0173

0.0104

0.0331

0.0059

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

0.0576

0.0316

0.0109

0.0418

科研事业、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

0.0760

0.0290

0.0065

0.0073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0684

0.0458

0.0361

0.009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0.0535

0.0290

0.0097

0.2592

教育事业

0.0601

0.0497

0.0101

0.008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0728

0.0646

0.0030

0.007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0544

0.0458

0.0034

0.0086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0667

0.0473

0.0151

0.0083

   1、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物价的推动作用

 

  从CPI指数来看,粮食价格在其中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比重,对于粮食价格的判断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不考虑季节性因素,粮食价格的上涨也是社会收入合理的再分配形式。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物价变动将会给不同的阶层带来不同的利益。我国工农业间长期存在不合理的价格剪刀差,在改革初期“剪刀差”为实现工业的原始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从长期看,这种不平等交换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务农积极性受到打击。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局面,通过价格补贴或提高农产品价格而引起的“反剪刀差”政策,是社会收入的合理再分配,这也是处理“三农问题”的政策目标所在。

 

  这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粮食及食品价格。从2003年10月份起,粮食市场价格出现6年来首次全面上扬。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在短期内大幅上涨。今年以来,粮食价格增势不减,2004年上半年,四川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3%,粮食上涨带动肉禽蛋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13.5%和16.7%,导致食品价格上涨8%,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必然带动以其为原料产品价格的变动,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促使市场物价总水平回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表2看出,今年上半年,四川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13%,对国民经济各行业价格变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影响最大是农业部门,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建筑业。

 

  2、上游价格上涨对CPI的传递作用

 

  在过去,经过半年或一年的时滞,PPI上涨必然向CPI传导,但是目前受到下游产品的国际定价因素、国内买方市场的制约、市场机制深入等因素的影响,生产价格向CPI的传导效应可能出现重大变化。物价传导规律已经发生改变,这其实也说明了CPI指数并不能全面反映物价变动趋势。生产价格向CPI的传导效应发生重大变化,主要问题在于传导机制存在相当大的阻碍,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难以带动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削弱了CPI指数的可靠性。

 

  从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6年增发了6600亿元国债,其中大部分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到2003年,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了由轻到重的转变。在消费方面,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新的变化,即由衣食用提升为汽车、住房为主的新型消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都对钢铁、汽车、房地产和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建设加快,机场、地铁、城市道路等的建设也需要电力、钢铁、水泥、建材和冶金等工业的大力发展。这些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都有较大增长,从而会在一定时期内带动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

 

  对于CPI持续上涨现象,有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存在结构型通胀,即经济总需求中的投资品需求异常扩张,造成供给失衡,从而导致部分投资品及其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这种过程将会逐渐传导到整个商品体系中。我们认为,在国家持续的行业紧缩政策影响下,物价上涨传导过程将会明显受到抑制。比如钢铁行业主要钢材品种已经连续6周回落,近期钢材价格更呈现出加速下跌后处于基本平稳的态势。从历史情况看,钢材价格一直具有先行指标作用,是宏观经济走势的一个信号。随着钢材价格的持续回落,投资高速增长情况有望告一段落。因此,目前断言宏观经济步入通货膨胀,需要进一步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来紧缩经济还为时过早。

 

  由于工业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去年以来能源及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对工业消费品的传递作用不是很明显。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对CPI的最主要影响是通过居民消费价格中的煤电油气价格及建材价格的上涨表现出来的。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已经出现回落趋势,对CPI的传递作用有限。

 

  3、经济增长使有效供给增加,对CPI的上涨有抑制作用。

 

  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在当时的经济学界还在争论如何走出通货紧缩时,中国经济悄然启动了新一轮的增长。与20世纪80年代以轻工、纺织等为主力的轻型化增长、90年代家电等产业的热火朝天和房地产泡沫不同,在本轮经济增长中处于领头羊地位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这些行业带动了新一轮中间投资品如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增长,以上两个方面又带动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的增长。可以看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快速增长的行业大多数属于重化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也曾出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时期,但可以判断,本轮重化工业时期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高、可持续性较强的新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目前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对CPI的上涨有抑制作用。

 

  三、对当前四川GDP和CPI运行趋势的判断

 

  (一)四川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

 

  今年以来,四川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76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创下近10年来经济增长的新高,正走向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1、生产稳步发展。上半年,一、三产业增长稳定,第二产业增长较快。其中:第一产业主要表现为小春粮油增产,小春粮食总产量663万吨,比去年增产42.9万吨,增长6.9%。油菜籽总产量达到165.0万吨,增产9.1万吨,增长5.8%,再创历史新高。第二产业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05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宏观调控初见成效,投资增幅持续回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0.4亿元,增长25.1%,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951.3亿元,增长27.3%,回落15.4个百分点。国家重点调控的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投资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3、消费品零售市场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1.1亿元,增长13.3%,增幅比去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外贸出口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31.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8%。其中,出口17.2亿美元,增长31.0%。财政增收较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8亿元,增长19%。

 

  4、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8.8元,增长10.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17.9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83.5元,增长17.7%,创历史上农民现金收入半年增收的最好水平。

 

  (二)物价运行在合理区间

 

  今年以来,市场物价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主要是一些商品如钢材、汽车、住房价格、粮食、棉花等呈现较大幅度上升趋势。市场价格总水平也相应呈缓慢上升的态势。我们认为,结构性的商品价格上涨仍将持续,但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格局并未改观,因而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对市场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影响不会很大,通货膨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自2003年初以来,四川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上年负增长的基础上一路缓缓攀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全年上涨了1.7%。到今年上半年,四川市场物价在粮油、猪肉及副食品价格领涨、居住类及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助推下呈持续攀高的态势,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同期比上涨3.4%,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2.0个百分点,到6月份市场物价创下了自1997年9月以来80多个月的新高。但上半年市场物价走势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仍低0.2个百分点,上涨幅度比较温和,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下半年,随着上年“翘尾”因素影响的逐步消失,国家如无新的政策措施出台,客观上对市场物价也将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全年物价总水平运行在合理区间。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运行的主要特点:

 

  1、食品价格走势坚挺,引导消费价格水平直线上扬。今年初,继去年10月粮价上涨短短几个月后,粮食价格再度大幅上涨,从而引发了新一轮以粮、油、肉、水产品等为主的食品价格上涨。上半年四川食品价格同比上升8.0%,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3.0%,涨幅创近9年来的新高,植物油价格上涨18.4%,猪肉价格上涨21.1%,水产品价格上涨16.7%,引导市场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

 

  2、各月市场物价走势持续攀高。一季度四川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2.3%、4月份上涨3.7%、5月份上涨4.1%、6月份上涨5.6%,各月市场物价走势持续攀高的特征比较明显。

 

  3、工业消费品价格涨跌互现。在调查的7大类商品中,除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因提高医疗服务费上涨3.4%、居住、烟酒、交通通讯类价格分别小幅上升2.6%、1.7%和0.5%外,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价格分别下降1.9%、0.8%和0.6%。

 

  4、城乡间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步上扬,农村高于城市。上半年全省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继续呈现同步上扬的走势。与上年同期相比,城市上升2.8%,农村上升3.9%,农村高于城市1.1个百分点。调查的10个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在1%-4.3%之间;调查的10个县城涨幅均在0.9%-4.5%之间。

 

  5、农资价格涨幅较大。四川农资价格普遍上涨,上半年与上年同期比上涨7.4%;在调查的十大类中,有九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涨幅均在1.1%-16.1%之间,其中产品畜、饲料价格走势坚挺,上涨幅度达两位数,分别上涨16.1%和11.3%,是影响农资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而备受关注的化肥、农药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上涨9.0%和3.1%,但涨幅在政策限制以内。

 

  6、新涨价因素大于后翘因素。在上半年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中,新涨价因素为2.1个百分点,占总升幅的61.8%;上年涨价后翘因素影响约1.3个百分点,占总升幅的38.2%。故当前价格指数的新涨价因素有所加大,新涨价因素主要来自于食品价格的上升,而且,当前的苗头是食品价格涨势仍较强劲。

 

  (三)对全年四川物价运行状况的预测

 

  今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加强土地管理,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在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由于影响四川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和下跌的因素并存,预计2004年全年价格涨幅将在4%左右,将在合理区间运行。其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农产品的极大丰富,农副产品价格上升的幅度有限。随着国家关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把扶农、助农政策的逐步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发展较好,小春粮食实现恢复性增产,产量比上年增长6.9%,油菜籽产量再创新高,增长5.8%,畜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肉类总产量增长7%。目前,水稻等大春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生产情况较好,丰收在望。农副产品的丰收,粮食价格将会从目前的高位有所回落,加上上年第4季度基数较高,农副产品价格在下半年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向上拉动的作用会减弱。

 

  2、各项宏观调控物价上涨的手段已经发挥作用。投资增速回落较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的势头得到减缓,部分项目停建或缓建,对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货币信贷政策的调控作用也见到一些成效。国家出台禁止物价上涨的措施,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政府和部门涨价的冲动。如果地方政府不轻易出台新的涨价措施,将服务价格控制在较低水平,仅仅依靠消费品价格上涨,对物价上涨幅度的影响将十分有限。

 

  3、投资热、消费不热的新特征,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历史上的几次经济过热均是由投资和消费双重趋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互为驱动,最后导致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本次经济增长较之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投资热、消费并不热。2004年上半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3%,而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不到10%。如果消费有所增长,仅仅是少数城市人口汽车、住房消费有所增长,由于消费量有限,并没有带动整体消费的较快增长。我国目前消费品供应充足,95%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或基本平衡,生产能力明显大于生产能力,特别是纺织、家电等行业产品过剩比较严重,短期内这种格局不会改变。尽管投资热,但因消费不旺盛,生产价格上涨向消费物价传导也就不具有持续性,因而不会出现物价大幅度上涨。

 

  4、“翘尾”因素影响消失。随着上年“翘尾”因素影响的逐步消失,下半年国家如无新的政策措施出台,客观上对市场物价也将产生抑制作用。

 

  但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不利于价格回落的因素,主要是:

 

  1、煤电油运等主要资源价格仍将看涨。上游产品原材料对下游工业消费品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大,销售价格上调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颈瓶”制约,尤其是石油、铁矿及煤炭、电力等资源的紧缺,以及国家对土地资源保护及开发限制,形成了以原料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产品市场供应紧张,土地供应的紧缺,市场销售价格上调呼声渐起,通过价格变动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加明显,是今年下半年乃至今后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中最不能确定的因素。

 

  2、投资高增长的趋势仍将保持。为控制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国家出台了多项紧缩性措施,国家宏观调控将发挥相当的作用,但投资增速不会很快降下来。这是因为本次投资过热更多是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所掀起,大炼钢铁也好,全民造车也罢,都是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所为,国家投资所占比重较小。2004年上半年,四川全社会投资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39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2%;民间投资(非国有经济投资,下同)720.3亿元,增长31.3%。民间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全社会投资增速快6.2个百分点,比国有经济投资快16.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民间资本大量注入,已占全社会投资的64.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加额占了全社会投资增加额的77.0%,拉动上半年全社会投资增长19.4个百分点。在城镇投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占51.2%,国内贷款占23.9%,国家预算资金占2.7%。民营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且对自己的资金有自主支配权,投资目标一旦确定,投资的热情会因行政命令而在短期就可以降下去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给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投资品价格的上涨也将维持一段时间,这是不利于控制物价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也是防止经济过热的难点所在。

 

  3、服务价格的调整有一定空间。

 

  四、几点建议

 

  当前经济形势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是相当复杂的,绝不是简单的用过热或不过热一句话概括。我们认为:经济有冷有热,结构失衡,体制不合,效益低下。政府不进行宏观调控不行,但是全面紧缩、急刹车、“一刀切”也不行,必须双向使劲,冷热兼治。是既要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又要大力促进消费的合理增加;既要认真压缩钢铁、汽车、电解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又要切实加强农业、粮食、电力、石油、运输等薄弱环节;既要下决心调整合理的经济结构,又要千方百计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才有可能取得经济适度快速增长,达到协调、全面、高效发展的良好效果。据分析预测,今年四川GDP增长可达到12%左右,2005年仍可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今后若干年内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呈现的投资高增长的态势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其对某些商品及原材料、燃料的需求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坚挺。受其影响所致,一方面,结构性的物价上涨也将不可避免,如生产资料中的钢材、能源、某些原材料等的价格仍将呈上升之势。另一方面,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仅会拉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升,而且最终会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上来,从而使居民消费价格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建议:

 

  1、根据目前四川经济的运行状况,宏观调控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要整顿好市场经济秩序,关注和注意搞好监测工作,保证全省经济健康运行。

 

  2、国家宏观调控要根据市场物价的运行状况,注意选择好出台的时机,特别是对一些服务项目价格的出台,最好推迟一段时间,有利于保证市场和社会的稳定。

 

  3、应该建立一些应急机制,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低收入居民保持正常的生活水平,保证城乡贫困家庭的生活,不因为物价的持续上涨而受到较大影响。


】【177513字】【36次】


相关资讯:
  • 我国三大经济带的现状与走势预期 (2004/9/3)
  •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我国各地区经济运行分析(2004/9/3)
  • 沈阳向投资者推介102个装备制造业项目(2004/9/2)
  • 北京120亿美元奥运项目赴香港招商(2004/9/2)
  • 目前陕西省已经形成十大装备制造业优势企业(2004/9/1)
  • 珠三角房市酝酿融资变局 (2004/8/30)
  • 江苏省县域经济与浙粤鲁之比较及进一步发展建议(2004/8/30)
  • 今年以来云南省重点企业生产经营保持高速运行(2004/8/27)
  • 上半年长三角各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2004/8/27)
  • 2003年云南省锡业集团改革发展情况分析报告(2004/8/23)

  •  集团首页 | 统计数据服务 | 行业分析与报告 | 市场研究与咨询服务 | 企业调查与营销服务 |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04 ACMR 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800*600。
      京ICP证050875号 京ICP备05020597号 IP:3.19.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