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权益性资本匮乏融资难未有根本改观货币政策调控冲击大
虽然我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正逐年加大,但融资门槛也随之“水涨船高”。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在温州举行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中期报告会”上披露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长期性权益资本缺乏、货币政策调控冲击等因素已成中小企业融资新难点,而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是解决融资难的基础。
这份名为《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的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合作完成,旨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提出改进方案,构建一个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小企业金融制度。
据了解,该《调查》始于2003年11月,共历时7个月,样本包括北京中关村、浙江温州、台州、广州东莞、陕西西安、山东威海的850户中小企业、75家金融机构和75家担保机构。此次在温州举行的报告会是调查组地方巡回报告的第一站。
该《调查》认为,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呈现以下三大新动向。
首先,短期资金融通难度降低,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严重缺乏。《调查》称,现有金融体系只对中小企业开放了短期信贷业务,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仍严重不足,“特别是对大量高科技创业型企业来说,最为缺乏的不是短期贷款而是中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
其次,中小企业中做大的企业融资困难得到缓解,但其他中小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调查》认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到今天,已分离出3个层次:第一层是一些年销售额上百亿元、品牌无形资产价值达到数百亿元的著名企业。这类企业是银行争贷的对象,在证券市场融资也不存在障碍;第二层是经过多年发展已打下基础的集团公司,这类企业因已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资产和信誉,与银行打交道尽管比位于第一层的企业困难,但融资渠道还是存在的,有些企业还在准备上市;第三层是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数量最多,又普遍遇到信用水平低或尚未建立起信用、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需求数量少但频率高等问题,银行部门不敢轻易放款,贷款条件也相当严格。
三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梗阻在减轻,但货币政策调控对中小企业的冲击较大。《调查》举例,2003年中央银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力度,特别是2003年9月21日存款准备金率由6%上调至7%,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总量适度收紧,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且集中,当出现资金紧张时,占比62%样本企业主要采取向银行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