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全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多年来难得的又好又快的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快、运行稳、效益好、后劲足的特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省人代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完成400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1.1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710.19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540.53亿元,增长9.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8%、42.7%和38.5%。人均GDP为8961元,跃上人均1000美元新台阶,比上年增长11.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60.6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图1 2001-2006年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增值税完成67.5亿元,增长20.5%;营业税89.5亿元,增长32.3%;企业所得税41.3亿元,增长23.7%。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全省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30.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其中服务价格上涨4.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8%。
表1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单位:%
指 标 | 全 省 | | | | | |||
城 市 | 农 村 | |||||||
居民消费价格 | 1.9 | | 1.9 | | 1.8 | | ||
食 品 | 2.4 | | 2.1 | | 2.8 | | ||
其中:粮食 | 1.5 | | 1.4 | | 1.5 | | ||
烟酒及用品 | 1.6 | | 2.3 | | 0.8 | | ||
衣 着 | -3.0 | | -5.2 | | 0.6 | |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0.2 | | 0.4 | | -0.1 | | ||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5.3 | | 6.8 | | 2.4 | | ||
交通和通信 | 0.2 | | -0.2 | | 1.1 | |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0.8 | | 0.3 | | -2.8 | | ||
居 住 | 7.1 | | 7.2 | | 7.0 | | ||
二、农 业
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542.21万吨 ,比上年增长1.8%,实现了从2003年以来连续4年增产的可喜成就。油料产量39.01万吨,增长7.7%;烤烟产量75.78万吨,下降2.0%;蔬菜产量1033.78万吨,增长6.5%;水果产量162.56万吨,增长19.0%;茶叶产量13.82万吨,增长19.2%;鲜切花产量39.9亿枝,增长8.1%。
表2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 产 量 | 比上年增长% | ||
粮食 | 1542.21 | | 1.8 | |
油料 | 39.01 | | 7.7 | |
甘蔗 | 1678.73 | | 18.6 | |
烤烟 | 75.78 | | -2.0 | |
蔬菜 | 1033.78 | | 6.5 | |
水果 | 162.56 | | 19.0 | |
茶叶 | 13.82 | | 19.2 | |
橡胶 | 26.42 | | 9.9 | |
肉类总产量 | 322.05 | | 7.3 | |
牛奶 | 36.4 | | 17.8 | |
水产品产量 | 29.24 | | 22.6 | |
畜牧业、渔业生产全面丰收。全省肉类总产量达322.05万吨,比上年增长7.3%;牛奶产量36.4万吨,比上年增长17.8%;禽蛋产量达20.5万吨,比上年增长8.2%;水产品产量29.24万吨,比上年增长22.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40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40.36亿元,增长17.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598.51亿元,比上年增长9.6%;重工业增加值641.85亿元,增长27.1%。
图2 2001-2006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主要能源、原材料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原煤产量7339.08万吨,比上年增长13.6%;发电量753.64亿千瓦小时,增长20.7%;粗钢产量635.38万吨,增长23.8%;钢材产量588.06万吨,增长20.8%;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07.33万吨,增长40.6%;水泥产量3305.97万吨,增长16.7%。
表3 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 单 位 | 2006年 | 比上年增长% |
原煤 | 万吨 | 7339.08 | 13.6 |
发电量 | 亿千瓦小时 | 753.64 | 20.7 |
其中:水电 | 亿千瓦小时 | 355.72 | 1.9 |
火电 | 亿千瓦小时 | 397.91 | 44.7 |
铁矿石原矿量 | 万吨 | 1515.38 | 54.0 |
粗钢 | 万吨 | 635.38 | 23.8 |
钢材 | 万吨 | 588.06 | 20.8 |
十种有色金属 | 万吨 | 207.33 | 40.6 |
硫酸(折100%) | 万吨 | 694.78 | 15.0 |
烧碱(折100%) | 万吨 | 8.26 | 53.3 |
化肥(折100%) | 万吨 | 305.04 | 14.7 |
卷烟 | 万箱 | 648.10 | 2.6 |
成品糖 | 万吨 | 140.31 | -8.6 |
精制茶叶 | 万吨 | 9.16 | 51.7 |
纱 | 万吨 | 1.22 | -14.9 |
布 | 万米 | 1002.25 | -27.7 |
化学医药 | 吨 | 1493.79 | 54.7 |
中成药 | 吨 | 11446.02 | 13.1 |
自来水生产量 | 万吨 | 56703.87 | 3.5 |
机制纸及纸板 | 万吨 | 33.26 | 15.1 |
水泥 | 万吨 | 3305.97 | 16.7 |
平板玻璃 | 万重量箱 | 302.50 | 12.0 |
人造板 | 万立方米 | 78.79 | 1.4 |
发电设备 | 万千瓦 | 78.98 | 20.6 |
变压器 | 万千伏安 | 1132.7 | 27.8 |
汽车 | 万辆 | 3.75 | -40.4 |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3.17,比上年提高24.68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786.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利润3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39.1%。
全省建筑业稳步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06年全省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0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省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5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4亿元,增长5.2 %;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81.16万平方米,增长10.8 %;竣工面积2698.26万平方米,增长9.4%。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22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4.06亿元,增长27.0%。
图3 2001-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1306.8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第一产业投资32.13亿元,增长25.2%;第二产业投资749.32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投资1142.61亿元,增长29.3%。
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明显。全省电力工业投资446.09亿元,增长38.3%;公路建设投资345.67亿元,增长17.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164.03亿元,增长41.0%。
表4 2006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行 业 | 投资额 | 比上年增长% | ||
总 计 | 1924.06 | | 27.0 | |
农、林、牧、渔业 | 32.13 | | 25.2 | |
采矿业 | 70.77 | | 2.1 | |
制造业 | 216.09 | | 9.3 | |
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54.81 | | 26.5 |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27.64 | | 45.6 |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21.83 | | -29.8 |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51 | | -50.8 |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3.86 | | 599.5 |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461.07 | | 37.4 | |
建筑业 | 1.39 | | -52.9 |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95.69 | | 19.9 |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47.82 | | 3.4 | |
批发和零售业 | 25.1 | | 7.0 | |
住宿和餐饮业 | 15.56 | | 50.5 | |
金融业 | 1.95 | | -5.9 | |
房地产业 | 351.03 | | 38.3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34 | | -80.1 |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1.96 | | 5.1 |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64.03 | | 41.0 |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3.8 | | 105.5 | |
教育 | 45.81 | | 49.9 |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11.44 | | -13.5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5.7 | | 47.6 |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61.39 | | 68.7 | |
全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完成314.64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29.51亿元,增长37.3%。全省商品房屋施工面积3220.68万平方米,增长18.5%;竣工面积856.56万平方米,增长35.9%。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1561.73万平方米,增长15.8%,商品房屋销售额366.31亿元,增长23.6%。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热点多元化,消费品市场渐趋活跃。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88.88亿元, 比上年增长14.9%。分城乡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51.05亿元,增长15.3%;农村(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37.83亿元,增长14.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949.8亿元,增长15.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78.71亿元,增长15.0%;其他行业零售额60.36亿元,增长9.5%。
图4 2001-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注: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第一次经济普查数。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0.3%,书报杂志类增长15.7%;通讯器材类增长39.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6.3%,日用品类增长18.7%,家具类增长6.5%,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4.7%,服装类增长19.6 %,化妆品类增长16.5%,金银珠宝类增长55.2%。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出口完成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进口完成2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1%。全年对亚洲出口26.6亿美元,增长27.7%;对欧盟出口3.37亿美元,增长13.3%;对东盟出口16.42亿美元,增长49.0%;对非洲出口0.4亿美元,增长1.3 %。
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04个,合同外资7.9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2%和82.9%,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2%。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为179.09亿元,比上年增长2.4%。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692.2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4%。其中,铁路277.21亿吨公里,增长2.5%;公路409.46亿吨公里,增长7.2%;航空1.32亿吨公里,增长7.3 %;水运4.22亿吨公里,增长44.0%。旅客周转量362.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2%。其中,铁路47.22亿人公里,增长15.0 %;公路247.71亿人公里,增长6.2 %;航空66.3亿人公里,增长17.6 %;水运1.17亿人公里,增长11.4%。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省邮电业务总量351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9亿元,增长15.4 %;电信业务总量340.77亿元,增长29.3%。全省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为424.2万门,比上年增长1.6%;其中本年新增局用交换机6.5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4.48部/百人。年末全省固定电话新增用户46.5万户,达644.23万户,比上年增长7.8%;移动电话新增用户169.23万户,达到1068.07万户,增长20.4%。
旅游业“二次创业”显出成效。全年接待海外入境游客39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5%。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1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72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5 %;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9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七、金融、保险和证券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存贷款持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6131.25亿元,比年初增加985.5亿元,增长19.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54.86亿元,比年初增加423.6亿元。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4803.51亿元,比年初增加814.8亿元,增长20.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81.7亿元,比年初增加249.1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735.61亿元,比年初增加531.96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省各种保费收入9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5.23亿元,增长21.3%;寿险保费收入48亿元,增长13.4 %;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5.12亿元,增长14.1 %;健康险保费收入6.93亿元,增长34.1%。全年保险赔付额2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7.24亿元,增长17.3%;寿险赔付额6.32亿元,增长30.3 %;健康险赔付额 3.41亿元,增长15.9%;意外伤害险陪付额1.92亿元,增长26.7%。
资本市场在规范中平稳发展。世博股份、云南盐化两家公司成功上市,云南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109.01亿元,比上年增加21.92亿元。年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24家,总股份66.79亿股;总市值724.88亿元,比上年增加404.44亿元;全年发行企业可转换债券4.1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有50所,招生9.56万人,比上年增长13.1%;在校学生28.42万人,比上年增长11.6 %;毕业生6.36万人,比上年增长33.2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2.87万人,在校生32.52万人,毕业生8.8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0.47万人,在校生54.54万人,毕业生12.77万人。初中招生65.57万人,在校生190.16万人,毕业生63.5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76.03万人,在校生452.26万人,毕业生68.69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2.3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6.3%。全年扫除文盲13.3万人。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6年。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投入经费15.53亿元,享受免杂费、免教科书费的学生分别达到601万人和261万人,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61个和0.79个百分点。
科技发展取得新成果。2006年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626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34项,应用技术成果540项,软科学成果52项。已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专利申请3085件,获专利授权1637件;签订技术合同920项,成交金额达8.27亿元。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15亿元,增长13.0%,占GDP的比重达0.58 %,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6项高技术产业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批准;“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生物产业基地”等已被纳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优先布局和重点发展规划。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省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06个,文化馆148个,公共图书馆149个,博物馆32个。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0 %和93.7%。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7座,广播电台15座,电视台16座,有线电视用户364万户。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云南选手和表演团体在2006年先后夺得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节目总冠军;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星光大道”总冠军;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演唱金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省卫生机构10020个,医院649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1.0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1万人,其中医生5.65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50个,卫生技术人员6028人;专科防治机构31个,卫生技术人员581人;妇幼保健院(所、站)148个,卫生技术人员4758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98.5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55万人。全省147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项目竣工45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由20个增加到52个,参合农民达1400多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云南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金、银、铜牌11枚;全国比赛获金、银、铜牌40枚。
十、资源、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加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3886人,各级环境监测站97个,环境监测人员1110人。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611个,项目总投资4.02亿元;烟尘控制区22个,环境噪声达标区33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2.0%;工业固体废物结合利用率36.2%;分别比上年提高1个和1.2个百分点。全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5.1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9.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3.5%。
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204.24万亩,飞播造林32.16万亩。本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积167.15万亩,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达3182.65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9.9%。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00平方公里;九大高原湖泊污染治理重点建设项目有序开展,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自然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19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54.9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42.
全年水资源总量1811.32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9 %;人均水资源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3592人,比上年下降7.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9人,下降18.2%;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人数为9.7人,下降3.6%;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3.9人,下降0.2 %。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420起,造成2627人死亡、796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743万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7.2人,下降18.4%。
十一、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积极成效。2006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3.2‰,死亡率为6.3‰,自然增长率为6.9‰,比上年下降1.07个千分点。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4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7.3万人,乡村人口3115.7万人。
劳动就业规模大,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省就业人员25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7万人。其中农村就业人员2072.6万人,增加21.7万人;城镇就业人员430.4万人,增加20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715万人,增加5.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59万人,增加13.9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29万人;增加22万人。全年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2.2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7万人。年末全省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3.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7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379.81元,比上年增长5.5%。全省职工年平均工资18711元,比上年增长15.9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0.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5.6元,比上年增长22.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系数为42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系数为49%。
扶贫攻坚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省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措施,多方筹集资金,认真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按当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农村绝对贫困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28.4万人,比上年净减少20万人;按当年人均纯收入693-958元的低收入贫困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42.4万人,比上年净减少47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省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69万张,全年收养0.88万人。全省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2.1万人。城镇建设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9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4.8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4亿元,接受社会捐赠4925万元。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67.42万人,其中职工183.63万人,离退休人员83.79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9.2%。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89.36万人,救助失业人员12.9万人。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31.59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基本养老金比例为100 %。全省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37.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5.15%,比上年增加3.75个百分点。全省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74.3万人,比上年增加4.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7.8万人,比上年增加5.2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任务较重。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2007年云南统计年鉴》为准;各项指标对比基数均为《2006年云南统计年鉴》公布的年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项增加值的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企业和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
5、根据国家三部委的通知,能耗指标各省暂不对外公布,由国家统计局核定后统一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