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549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8.3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8724.5亿元,增长19.2%,其中工业增加值7799.3亿元,增长21.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4987.9亿元,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1692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045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7%。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全省就业人员5728.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140.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6.6万人。全省安排5.0亿元资金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63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到税费减免政策,累计减免各种税费3.9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新突破,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20.3万人。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在消费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6%,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4.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1 %,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影响近8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在生产领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3%,其中,种植业产品上涨11.4%,林业产品上涨10.2%,畜牧业产品上涨15.1%,渔业产品上涨10.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4%。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1.5%,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12.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制定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半岛城市群带动作用明显,生产总量占全省的64.0%,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拉动经济增长10.9个百分点;8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固定资产投资依次占全省的69.1%、67.8%和67.6%;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85.9%和84.2%。中西部地区工业销售收入、利税、进出口大幅增长,增速依次较半岛城市群高8.1、6.4和14.5个百分点。“双30”工程取得积极成果。30个经济强县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利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0个经济欠发达县紧紧抓住扶持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速发展,除地方财政收入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经济强县。全省有10个市进入全国百强市行列,有16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
“海上山东”建设成就斐然。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值2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船舶制造等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实现产值分别增长10.0%、22.4%和29.9%;以海洋石油、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制药为主的海洋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2.4亿元、464.1亿元、13.4亿元,增幅分别为30.9%、41.2%和30.1%。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省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省属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全省农民减负40多亿元。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兑现资金7.4亿元。积极推进价格改革,对电解铝等6个高耗能行业试行了差别电价,提高了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取得新进展,省级试点范围扩大到17个部门51个预算单位。积极推进和规范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07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5.0%。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比较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积极落实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全省用于“三农”的各项财政性投入达222.7亿元,增长48.5%;兑现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机购置补贴6548万元。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治理专项资金3.8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复垦土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174万亩。编制了面向“三农”发展新兴服务业的专项规划,启动15个重点项目建设。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全面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453.2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1902.5亿元,增长6.5%;林业60.5亿元,增长2.4%;畜牧业1010.8亿元,增长4.9%;渔业423.7亿元,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5.8亿元,增长12.0%。各业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43.3%。
农牧业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粮食产量在上年增长4.3%的基础上又增长2.4%,棉花产量比上年增长25.2%。其他主要农牧业产品产量均保持稳定发展。
主要农牧业产品产量
指 标 | 单 位 | 绝对值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 | 万吨 | 3516.7 | 2.4 |
夏粮 | 万吨 | 1585.0 | 1.3 |
秋粮 | 万吨 | 1931.7 | 3.3 |
棉花 | 万吨 | 109.8 | 25.2 |
油料 | 万吨 | 369.7 | 2.2 |
蔬菜 | 万吨 | 8883.7 | 1.8 |
园林水果 | 万吨 | 1155.6 | 9.0 |
生猪年末存栏 | 万头 | 3058.2 | 2.8 |
牛年末存栏 | 万头 | 998.8 | -4.0 |
羊年末存栏 | 万只 | 3286.8 | 4.9 |
肉类 | 万吨 | 696.5 | 5.2 |
猪牛羊肉 | 万吨 | 461.0 | 3.5 |
禽肉 | 万吨 | 223.5 | 9.8 |
禽蛋 | 万吨 | 432.9 | 1.9 |
奶类 | 万吨 | 188.7 | 27.2 |
林业生产面积调整。由于保护耕地等措施的落实,当年造林有所减缓。人工造林266.8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2.5%,其中,用材林135.5千公顷,经济林55.8千公顷,防护林75.0千公顷。全年板栗产量20.2万吨,核桃产量1.4万吨。
渔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水产品总产量718.2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12.1万吨,增长1.3%;淡水产品产量106.1万吨,增长3.9%。以远洋渔业、优势水产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的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远洋渔业产量达到22.3万吨,增长39.5%;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61.3%,提高5.2个百分点。水产品出口创汇21.9亿美元,增长19.8%。对虾、海参、大鲮鲆、鲍鱼等优质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6.3万吨、4.0万吨、1.8万吨和0.5万吨,分别增长3.3%、34.8%、133.3%和25.0%。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实现农机作业服务产值324.1亿元,比上年增长4.9%。年末全省农机总值达到456.0亿元,增长8.0%。农机总动力8751.9万千瓦,增长5.0%。拖拉机197.2万台,增长7.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21.2万台,增长12.8%。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7118.33千公顷,机播4826.2千公顷,机收3526.1千公顷。全省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1486台,保有量达到3468台,增长75.0%。农村节水灌溉面积1830.6千公顷,增长2.4%。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汽车村数占总数比重上升到98.7%,通电话的村数比重上升到99.9%,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上升到59.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4127个,年末达到20304个,实现增加值6498.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占GDP比重达41.9%。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290.8亿元,增长15.9%;集体工业增加值751.0亿元,增长17.8%;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分别增长27.5%和29.0%。轻工业增加值2343.4亿元,增长27.0%;重工业增加值4154.9亿元,增长26.3%,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37:63变化为36:64。
制造业拉动作用强劲。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380.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82.8%,比上年增长30.4%,拉动工业增长25.2个百分点。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实现制造业增加值对全省的贡献率达39.1%。
非公有制工业占据半壁江山。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3312.7亿元,增长37.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1.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759.7亿元,增长50.3%。其中,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1059.7亿元,增长48.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21.9个百分点。
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1.9%,比年初提高2.3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251.1亿元,增长29.3%。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的比重达26.3%。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增长。1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00种,占83.3%;其中,增幅超过30%的有49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 品 | 单 位 | 绝对值 | 比上年增长% |
原煤 | 万吨 | 14646.2 | 0.2 |
天然原油 | 万吨 | 2674.3 | 0.3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1693.7 | 22.4 |
水泥 | 万吨 | 12363.8 | 27.5 |
平板玻璃 | 万重量箱 | 3536 | 86.4 |
粗钢 | 万吨 | 1855.4 | 30.3 |
钢材 | 万吨 | 2011.7 | 39.2 |
纱 | 万吨 | 264.1 | 41.5 |
布 | 亿米 | 66.2 | 42.9 |
机制纸 | 万吨 | 664 | 34.6 |
塑料制品 | 万吨 | 127.3 | 28.1 |
合成氨 | 万吨 | 561.9 | 13.8 |
啤酒 | 万千升 | 374.7 | 19.5 |
汽车 | 万辆 | 21 | 49.4 |
摩托车 | 万辆 | 94.6 | 10.9 |
家用电冰箱 | 万台 | 617.7 | 22.9 |
房间空调器 | 万台 | 644.3 | 38.4 |
微型电子计算机 | 万部 | 56.2 | 16.2 |
彩色电视机 | 万部 | 764.1 | 32.6 |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055.1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实现利润1383.6亿元,实现利税2292.1亿元,分别增长48.7%和42.2%。应收帐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3.0%下降到31.5%,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加快0.3次。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185.8,提高22点。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三级及以上(新资质)建筑企业5261家,新增88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02.1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实现利税119.5亿元,增长18.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2.0亿元,增长31.4%;实现利税29.7亿元,增长2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工业投资规模继续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89.3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49.7亿元,增长48.2%;第二产业投资4577.1亿元,增长42.0%;第三产业投资2762.5亿元,增长30.3%。工业投资完成4349.6亿元,增长42.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7.3%。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3642.1亿元,增长48.8%。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5400.5亿元,增长30.8 %。
投资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石油加工及炼焦、铁路运输、公共设施管理、航空运输、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加强行业的投资分别增长2.1倍、1.5倍、1.4倍、1.2倍和1.1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463.7亿元,增长51.4%,提高3.6个百分点;全年新开工项目3.8万个,其中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1366个。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加的GDP由上年的35.4元上升到40.3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健康发展。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出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房地产开发等各类经营用地交易程序。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6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增速回落16.4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开发面积分别完成3503.8和1569.1万平方米,分别下降2.5%和22.5%;竣工房屋面积2396.9万平方米,下降2.5%,其中住宅下降6.0%,办公楼下降19.5%;销售商品房2525.2万平方米,增长12.0%,其中销售住宅占87.4%,销售商业用房占9.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走高。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城乡消费基本同步增长,农村市场转旺。县以上城镇实现零售额3349.2亿元,增长14.6%,市场份额为74.7%;县以下农村实现零售额1134.3亿元,增长11.8 %,市场份额为25.3%。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29.4亿元,增长13.7%,市场份额达到60.9%。
批零贸易业、餐饮业市场活跃。批零贸易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零售额3695.2亿元,增幅为13.6%,拉动零售总额增长11.3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为82.4%。餐饮市场增幅居各行业首位,实现零售额587.0亿元,增幅达18.1%,拉动零售总额增长2.3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为13.1%。
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年成交额一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316个,比上年增加8个;已出租摊位数20.3万个,摊位出租率为89.8%,提高1.9个百分点;营业面积为1416.9万平方米,实现成交额2243.7亿元,分别增长7.9%和9.5%。平均每个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7.1亿元,增长6.0%。
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同步增长。规模以上零售、餐饮业连锁总店达72个,其中零售业60个,餐饮业12个。共拥有连锁门店2722个,比上年增长9.8%。共实现销售额381.9亿元,增长38.1%,其中零售额285.5亿元,增长33.1%,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增长30.2%。
推动居民生活消费升级的商品销售额增速加快。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汽车、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住、行、娱乐类商品零售额攀升,增幅分别达到34.4%、38.5%、31.0%、55.9%;衣、食等基本生活消费,分别增长16.5%、26.0%。
六、对外经济
大力推进对外经济工作。在我省投资的世界500强公司新增17家,累计已有113家世界500强在我省兴办企业262家。城建环保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获得国家批准,有24个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列入国家备选项目计划。
对外贸易再上新台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0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其中出口358.7亿美元,增长35.0%;进口249.1亿美元,增长37.7%,实现贸易顺差109.6亿美元,增加24.7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50.9%,所占比重达到27.1%,首次超过传统的纺织服装产品,跃居首位。省级拨付出口扶持及奖励资金7000万元,完成出口退税291.4亿元,保障了企业利益,支持了外贸出口。
外商投资实现新突破。新批合同外商投资2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7%。实际外商投资98.2亿美元,增长32.4%。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7.0亿美元,增长22.7%;实际外商其他投资11.2亿美元,增长82.2%。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891个,增长11.1%。外资项目的平均规模由上年的253万美元扩大到344万美元,增长36.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坚持实行“走出去”战略,新批境外企业(机构)127家,协议投资总额3.0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2.7亿美元。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15.2亿美元,增长52.8%;新签合同额14.7亿美元,增长18.0%;外派各类人员3.2万人次,增长38.1%;年末在外人员6.3万人,增长20.4%。全省已有1200家企业在10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和承包工程。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33.0公里。大-莱-龙铁路已有112公里通车。全社会完成旅客运输量、周转量 8.9亿人次和748.0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8.4%和21.1%;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周转量8.4亿人次和475.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8.6%和21.2%;铁路旅客发送量3857.2万人次,周转量267.0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6.0%和21.2%;水路旅客运输量、周转量达到1241.0万人次和5.6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1.3%和6.8%。全社会完成货物运输量、周转量 13.2亿吨和4783.1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2 %和38.8%;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10.7亿吨、周转量596.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9.1%和13.0%;铁路货物发送1.8亿吨,周转量1111.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4.1%和3.7%,其中,省地方铁路发送货物1227.8万吨,周转量6.97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5.0%和30.5%;水路货物运输量7287.0万吨、周转量3075.9亿吨公里,分别增长56.9%和66.5%。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1亿吨,增长19.3%。
民用汽车拥有量大幅增加。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11.4万辆,比上年增长20.3%;其中私人轿车41.9万辆,增长38.3%。私人轿车占轿车拥有总量的61.6%。
航空业快速发展。全年航空货邮量达到17.0万吨,比上年增长36.9%;客运量839.9万人次,增长38.1%。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24.0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为484.6亿元,增长45.0%;邮政业务总量39.4亿元,增长9.6%。年末长途电话电路51万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45.5万路端。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5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83.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9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848万户。
旅游业实现大幅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81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1%。接待国内游客11749.0万人次,增长31.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67.7亿元,增长41.4%。接待入境游客119.3万人次,增长53.9%;入境旅游外汇收入5.7亿美元,增长54.5%。入境旅游前五位客源地为韩国、日本、香港、台湾、美国,分别占接待人数的37.9%、20.8%、9.7 %、8.9%、3.4%。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实力提高幅度较大。全省境内财政总收入2675.6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6.1%,增幅比上年高9.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8.4亿元,增长28.9%;国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1130.6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04.5亿元;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507.5亿元,其中地方收入405.1亿元;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各项收入257.6亿元。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2个,比上年增加11个,其中有3个县级市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财政支出1188.6亿元,增长17.6%。拨付环境治理专项资金17.9亿元,用于加快环境治理和“生态省”建设。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514.3亿元,比年初增加2071.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475.6亿元,比上年少增186.9亿元;储蓄存款增加951.1亿元,少增9.0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782.8亿元,增加1473.1亿元。农业信贷投入不断增加,全年增加235.0亿元,占全部贷款增加额的16.0%。中长期贷款增加789.3亿元,增长27.7%。消费信贷比上年增加242.9亿元,增长29.8%,增速居各类贷款首位。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比年初增加224.9亿元,多增3.8亿元,占全部消费贷款增量的92.6%。金融机构盈利91.6亿元,比上年增盈101.2亿元。
证券市场稳步发育,上市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90家,股票101只。其中境内上市公司75家,股票86只;境外上市公司18家。证券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139家,证券服务部38家。全年新增14家境外上市公司,融资127.7亿元,是上年的2.6倍。期货市场运行平稳。有期货经纪公司10家,期货营业部10家。全年期货交易额6786.5亿元,增长12.1%。
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共18家。全年保费收入3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4.4亿元,增长25.9%,人身险保费收入242.8亿元,增长8.0%。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65.7亿元,增长15.5%。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42.6亿元,增长22.5%,人身险业务支付赔款和给付23.1亿元,增长4.4%。
九、科技和社会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成果显著。共取得各类重要科技成果3028项,其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有485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有2392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21项,省科学技术奖496项。全省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215项,项目总投资5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年增利税39.6亿元,增长26.8%。全年专利申请量18388件,获授权专利9733件,分别增长16.4%和7.4%。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到1.7万个,从业人员21.0万人;签订技术合同2.6万项,比上年增长7.3%;合同金额75.1亿元,增长42.8%。
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年末共有两院院士3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8人,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970人。全省新增高级技工5.2万人,新增技师1.1万人,高级工以上人员占企业一线职工的比重达到8.0%左右。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现新发展,鉴定人数达到55万人,其中40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新突破。《山东省计量条例》正式实施,全省累计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056项。批准发布地方标准171项,累计办理采标标志128项,采标证书217项。名牌战略工作取得突破。全年有25家企业的33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累计达到了61个;有34家企业的42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累计达到112个;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达到6个。建立企业质量电子档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档企业总数达到43511家。
气象服务现代化水平提高。新建海岛(岸)加密观测自动气象站11个,已有110个自动站正式开展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自动气象站监测网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有效增加地面降水、减轻雹灾,共组织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582次,累计影响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9.4亿立方米,防雹减少损失6.2亿元。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及其技术平台建成正式投入使用,成立了山东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完成了22个省直单位、17个市、132个县(市、区)的地震应急预案汇编,完善了市、县、乡1880个点位,3312人组成的三级灾情速报网络。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大。31个培养研究生单位共招收研究生1.1万人,比上年增长15.0%;在校研究生2.8万人,增长27.1%。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32.7万人,增加5.4万人。其中,本科招生11.9万人,增加0.3万人;专科招生20.9万人,增加5.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94.6万人,增加18.5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47.2万人,增加8.8万人;专科在校生47.4万人,增加9.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明显增加。普通高中招生68.1万人,在校学生达189.1万人,分别增加4.2万人和20.0万人。普通初中招生124.3万人,在校学生439.2万人,分别减少4.9万人和46.0万人。小学在校学生627.8万人,减少15.0万人。小学招生110.2万人,增加2.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7%。139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798所,共招生39.1万人,在校学生104.8万人。
文化出版广电事业继续发展。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0个,艺术表演场所104个,公共图书馆14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7个。拥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58个,馆藏档案665.9万卷。共出版各类图书6510种、报纸133种、杂志264种。全省共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8座、电视台18座,县级广播电视台95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5%和93.1%。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共拥有卫生机构1.7万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915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23所,妇幼保健机构150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2.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2万人、注册护士9.3万人。全省共有1370.6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级试点共筹集资金3.2亿元,已经为 458万农民报销医药费1.4亿元。加强了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建立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7822个,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普遍联网。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省共获得4枚金牌、3枚银牌,有2人创5项世界纪录,1人创1项奥运会纪录。在亚洲锦标赛女子举重项目中获得11枚金牌、9枚银牌、1枚铜牌的好成绩。群体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全民体育健身工程累计投资9000多万元,建成600多条健身路径,覆盖到了全省每一个县,新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43万平方米。
十、城乡建设
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高起点修编城市群规划,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编制顺利完成。各地编制完成城市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120项,97.0%的小城镇编制了建设规划,232个省级中心镇全部修编了总体规划。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完成城建投资407.5亿元,增长27.4%,新增道路面积780万平方米、供水能力4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44万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000吨/日、供热面积1100万平方米、用气人口60万人、园林绿地3000公顷。城市主干道改扩建成效明显,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改善了城市形象。
以中心镇为重点的村镇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完成村镇建设投资440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226亿元,分别增长19.9%、16.5%,村镇自来水人口受益率、道路硬化率分别达到65.0%、32.5%。新增9个省级中心镇,全省中心镇数量已达247个。
建筑节能、节地取得新进展。新型墙材、禁用实心粘土砖推广工作明显加快,43个设市城市基本达到“禁实”目标,全省新型墙材生产和应用比例分别达到43.0%、58.0%,节地2.6万亩,节能96万吨标准煤,利废1560万吨。9个设区城市开展了建筑节能检测工作,建成节能建筑1150万平方米,占新建居住建筑的35.0%,实现建筑采暖节能9.1万吨标准煤。
十一、资源、环境保护
土地结构基本稳定。全省土地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农用地11.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73.9%;其中,耕地面积7.5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23亩;建设用地2.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5.2% ;水利设施0.3万平方公里。未利用地1.7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0.9%。
生态省建设开局良好。全省森林覆盖率23.0%。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7处,面积1033.2千公顷。各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56个,面积8766.4千公顷。建成生态功能保护区14个,面积679.3千公顷。举办了山东生态省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一届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达成合作协议或意向1136项,协议额171亿元。循环经济系统试点启动,开展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点、线、面”循环经济综合试点。187家企业和7个开发区(旅游区)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65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
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各地继续大力治理脏乱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显著。17个市政府驻地中,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7个城市符合国家三级标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7.7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53.0分贝。省控地表水中,28.5%的断面符合国家Ⅳ类水质标准,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23.3%。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258个,投资额11.1亿元。环境保护“十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竣工验收120个,共投资134亿元。全省在48个城市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237个,面积2725.4平方公里,累计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03个,面积1998.3平方公里。
环境监测网络继续完善。全省累计建成21个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和91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深入开展了环境空气、城市降水、河流湖库、近岸海域、城市环境噪声和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了全省环境状况公报和全省环境质量通报、重点流域排污总量控制监测公报,获取省控以上有效监测数据150万个以上。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据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总人口9180.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50‰,死亡率6.49‰,自然增长率6.01‰。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7.8元,比上年增长12.4%,提高2.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673.8元,增长10.0%;其中,食品支出2310.7元,增长12.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6%,提高0.8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达20.2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272元,增长13.6%。
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 |||||
产品名称 | 单位 | 绝对量 | 产品名称 | 单位 | 绝对量 |
饮水机 | 台 | 60.9 | 组合音响 | 套 | 22.8 |
微波炉 | 台 | 35.6 | 照相机 | 架 | 56.8 |
电冰箱 | 台 | 91.2 | 空调器 | 台 | 61.7 |
排油烟机 | 台 | 85.5 | 普通电话 | 部 | 97.1 |
淋浴热水器 | 台 | 69.0 | 移动电话 | 部 | 121.4 |
洗衣机 | 台 | 92.9 | 健身器材 | 套 | 5.2 |
彩色电视机 | 台 | 119.6 | 助力车 | 辆 | 12.5 |
影碟机 | 台 | 59.8 | 摩托车 | 辆 | 47.2 |
家用电脑 | 台 | 37.7 | 家用汽车 | 辆 | 2.5 |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3507.4元,比上年增长11.3%,提高4.6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89.3元,增长12.0%。其中,食品支出1000.1元,增长12.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9%,提高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6.9平方米。
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 |||||
产品名称 | 单位 | 绝对量 | 产品名称 | 单位 | 绝对量 |
微波炉 | 台 | 1.6 | 家用计算机 | 台 | 1.8 |
电冰箱 | 台 | 24.4 | 组合音响 | 台 | 10.7 |
抽油烟机 | 台 | 5.0 | 照相机 | 架 | 6.0 |
热水器 | 台 | 10.6 | 空调机 | 台 | 3.3 |
洗衣机 | 台 | 31.9 | 电话机 | 部 | 80.0 |
黑白电视机 | 台 | 34.7 | 移动电话 | 部 | 32.7 |
彩色电视机 | 台 | 80.4 | 摩托车 | 台 | 55.3 |
影碟机 | 台 | 33.6 | 汽车(生活用) | 台 | 1.4 |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86万人、748万人、760万人、470万人和390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70万人、28万人、70万人、188万人和55万人。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363.3亿元,增长12.0%;总支出299.1亿元,增长12.9%。农村养老保险稳步发展,参保农民达1000多万人,基金结余55亿元,有51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企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全省参加企业年金试点的企业29家,涉及职工8万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推开,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达167.6万人,社会化率达96.6%,省制定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操作办法》,有10个市出台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全省有3.5万失地农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收缴保险费1.5亿元。
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全省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11.6万人。其中,城镇65.5万人,农村低保和定期救济46.1万人。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896个,床位10.3万张,收养7.9万人。社会福利企业2012个,安置残疾人员4.6万人。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核算数字。
2.全省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山东省统计局
2005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