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线数据
x中国宏观月度数据
x中国宏观年度全国数据
x中国宏观年度分省数据
x中国城市统计数据
x中国县级统计数据
x中国行业月度数据
x中国行业年度数据
x中国行业年度数据--(1999-2002)
x中国区域图形数据
x世界经济统计数据
免费数据
4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4中国行业概况
4中国经济运行月度报告
委托咨询

◆您的位置:数据中心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02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data.acmr.com.cn  2003/2/25  吉林省统计局


    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围绕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题,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人才兴业”战略,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竞争和挑战,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扩大社会需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     合

  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作用下,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242.96亿元,比上年增加210.48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增加最多的一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6.10 亿元,增长6.3 %;第二产业增加值964.55亿元,增长10.5 %;第三产业增加值822.31亿元,增长10.1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2001年的20.1:43.3 :36.6转变为2002年的20.3 :43.0 :36.7 。

  市场物价继续在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 %。其中,城市下降0.8%,农村微升0.3%;食品价格平均下降1.2%;烟酒、衣着价格分别下降0.5 %和1.7 %;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0.8%;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3.6%;娱乐教育文化价格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0.5%;居住价格上涨3.4%。服务项目价格总体水平上涨2.8%。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2.2%;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4%。              

  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加快,运行机制和经营状况取得了明显改善。全省220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190户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吉林化纤集团被列为国家企业改革与发展成就显著典型企业。通海高科重组成功,吉轻工股份有限公司重组已经完成。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再就业工作取得进展。年末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1170.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5万人。全省国有企业实有下岗职工人数19.34万人。目前再就业服务中心有15.02万人,全年通过各种途径使从再就业服务中心转出的7.4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3.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狠抓增收节支,财政收入增幅保持了较高水平,整体财政实力有所增强。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优先保障。全年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44.9 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是近五年来第二个增速超过两位数的年份。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31.4 亿元,增长8.5%。全年财政支出362.6 亿元,比上年增长11.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幅分别达到34.1%和66.1%;科技三项费用、科学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教育事业费支出增幅分别为8.7%、12.7%、11.4%和12.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工业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任务仍很艰巨。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缓慢。外经外贸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承载能力不足,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农     业

  全省各地坚持“调整、创新、放活、增收”的基本思路,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村经济继续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24.8亿元,比上年增长7.4%。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高效作物面积继续增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56.4万亩,比上年下降1.0%,普通玉米面积下降21.6%,经济作物面积增长3.9%,专用型玉米、小麦、水稻、大豆面积达到2243.3万亩,增长18.7%,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7%。“订单”面积有所扩大,达到3226 万亩,比上年增长22.3%。粮食生产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2214.8万吨,增长13.4%。

  畜牧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继续上升。全年实现牧业产值27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38.1%,比上年提高 0.1个百分点。猪牛羊肉产量达到 175.32 万吨,比上年增长1.5%;禽蛋产量84.04万吨,增长1.3 %;牛奶产量18.00万吨,增长12.5%。

  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 10.5万吨,比上年下降4.5%。

  林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58 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1.6 %;完成幼林抚育面积68.4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5%。

工业和建筑业

  全省工业依托比较优势,营造竞争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进行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4.44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6%。其中,重工业增加值512.78亿元,增长20.3%;轻工业增加值131.66亿元,增长13.3%。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继续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501.10亿元,增长15.7%;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增速较快,股份制、股份合作、三资企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230.59 亿元、9.64亿元和151.97亿元,分别增长11.0 %、43.7 %和21.8 %。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较好,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140.55 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工业产品销售率98.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9.9%,比上年提高8.7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9.71亿元,创历史最高记录,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4.87亿元,增长18.0%。大中型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81.33亿元,增长13.6%。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长春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60.63 亿元,增长26.0 %,对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2%;实现利润  80.48亿元,增长37.4 %,占全省的份额达到80.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工两大支柱产业全年完成产值1283.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1%。农畜产品加工制造业发展较快,已具全省第三大支柱产业雏型,全年完成产值326.98 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1%。电子、医药两大优势产业全年完成产值121.9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一汽、一汽大众、吉林华星、大成玉米等大企业生产增长幅度都在23%以上。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351.53 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16.2%。

  目前全省工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企业亏损还很严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有亏损企业728户,亏损面为27.7%,比上年降低 3.4个百分点;亏损额为44.07亿元,比上年增亏5.23 亿元,增长13.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面为37.9%,亏损额为30.59亿元,增长8.9%。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78.5 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四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全年施工单位工程 17579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1732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66.7%。建筑施工面积3310.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74.38万平方米,增长21.0%;竣工面积1622.65万平方米,增加368.65万平方米,增长29.4%。

固定资产投资

  坚持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全面启动“十五”百项工程和400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重点建设步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

  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4.88亿元,比上年增长    18.4%,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按投资主体划分,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698.20亿元,增长19.9%,集体经济投资27.4亿元,增长3.2 %,城乡居民个人投资79.24亿元,增长11.9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371.60亿元,增长16.9 %,增幅高于上年2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160.60亿元,增长24.8%,增幅高于上年12.4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全省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房地产开发投资115.70亿元,增长24.4%,其他投资50.30亿元,增长18.1%。

  新开工项目增加,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基本建设施工项目   180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99个,新增固定资产367.4 亿元;更新改造项目116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920 个,新增固定资产86.1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支撑作用明显。全年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44.55亿元。长余高速公路、农夫山泉矿泉水、长春至白城和四平至白山一级路、一汽集团附属车身一分厂生产线改造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吉林60万吨燃料乙醇、吉化30万吨合成氨、吉林油田产能建设、长春客车厂中高速旅客列车生产线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长春新机场、农网改造二期、亚泰水泥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实施国债项目197个,到位国债资金31.3亿元,并以1:3的比例带动了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的投入。

国 内 贸 易

  全省合理引导消费,扩大消费信贷,改善消费环境,不断拓宽消费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品市场销售的繁荣活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0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771.05亿元,增长13.7 %;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37.10亿元,增长2.6 %。分行业看,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41.89亿元,增长17.7%;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839.44亿元,增长10.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48.03亿元,增长11.3%,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691.41亿元,增长10.4%;其他行业完成零售额26.81亿元,下降8.6 %。

  从销售商品看,消费档次明显提高。在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中,通讯器材类、家具类、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幅较大,全年分别增长1.3倍、78.2%、17.6%和11.8%。轿车已逐步走向家庭,城市手机向普及化迈进,商品房热销带动家具及建筑装潢材料销售活跃,家用电器类商品中摄像机、高档音响、大屏幕科技含量高的彩电倍受青睐。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进入流通领域,各种超市、连锁、配送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给商业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新的理念,优胜劣汰机制明显增强。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截止2002年末,全省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792个。

对 外 经 济

  全省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加快外贸运行机制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努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拓宽出口市场和领域,全年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37.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6%,增幅较上年下降6.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 17.68亿美元,增长21.0%,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进口总额  19.39亿美元,增长11.1%,比上年下降16.0个百分点。

  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积极借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借用国外贷款2.20亿美元,增长18.9%;外商直接投资3.17 亿美元,下降5.9%。积极做好引进内资工作。雕牌洗涤剂项目在四平落户,成功举办了“香港—吉林友谊周”活动。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38.77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615.52 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2%。其中,铁路运输完成409.16 亿吨公里,下降1.1%;公路运输完成92.94亿吨公里,增长8.1%;水路运输完成0.3 亿吨公里,下降14.8%;管道运输完成112.88 亿吨公里,下降0.9%。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232.3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4%。其中,铁路运输完成132.74 亿人公里,增长4.5%;公路运输完成84.17亿人公里,增长5.9%;水路运输完成0.07亿人公里,下降23.7%。

  全省民航运输完成旅客发送量83.51万人,共开辟航线53  条,营运里程达到10.13万公里。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1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2 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6580公里,占总里程的16.0%。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0.03亿元,增长9.1%;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02.21亿元,增长18.4%。全省长途光缆总长度达到12983皮长公里,增长1.5%。年末全省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97.2万门,比上年末增加57.2万门。全省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478.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418.6万户,增加45.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463 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26.5万户。全省互联网拨号用户数达到116万户,比上年增加27.3万户,增长30.5%。全省电话机普及率达到34.88部/百人,其中,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7.73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7.15部/百人。

  全省加大对旅游景区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了入境、国内旅游市场的较快增长。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484.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28%,旅游业总收入115.3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7.9 %。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9.39万人次,增长8.2%,旅游外汇收入8700.32万美元,增长14.8%;国内旅游者达到2454.68万人次,增长10.31%,国内旅游收入108.17亿元人民币,增长39.8%。

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200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31.7 亿元,比年初增加408.5 亿元。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705.5 亿元,增加108.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19.4亿元,增加222.7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207.1亿元,比年初增加201.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065.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27.4亿元。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137.3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1.0 亿元,比上年增长46.5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1亿元,增长6.8 %;人身险保费收入38.9亿元,增长65.8 %。财产险赔款金额7.0 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8.2亿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认真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步伐加大,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扩招能力,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2002年普通高校在校生26.5 万人,成人高校22所,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5.4万人,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生招生也有较快增长,全省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6919 人,增长18.7%。民族教育也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投资体制,省属高校新制二级学院已达11所。新制二级学院已成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新的亮点。

  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步完成了高校后勤人员及相应资源与学校行政系统的剥离,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学生公寓、食堂取得显著成绩,后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后勤服务实力大幅增强,高校后勤服务产业优势初步确立。

  “普九”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改造中小学危房51.6 万平方米,启动全省技术信息工程,基础教育成果显著。全省小学在校生202.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6%。普通中学在校学生继续增加,其中普通初中在校生122.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2.9万人。加快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2002年普通高中招生12.9万人,比上年增长19.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5.8%。特殊教育学校48所,在校生5516人。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122.6万人次。

  职业教育呈现生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达到339所,在校学生15.8万人。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全国职教展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省职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技队伍壮大,实力增强。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1.1 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5.1 万人,比上年增长13.3 %;中级职称人员23.4万人,比上年增长4%。

  科技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以推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主要任务,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转基因玉米、优质抗逆农作物良种培育等国家重大科研成果进展较快,各种粮食深加工项目进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为利用高技术实现对农业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示范。在现代中药、光电子、计算机软件、科学仪器、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等多个高技术竞争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达到14个,科技功能园区达到11 个。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全年科技经费支出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支出18.9亿元,增长14.5 %。专利申请量3413 项,增长29.9%;专利授权量1507 项,增长4.4%;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技术市场技术贸易成交额8.29亿元,下降0.06%。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74 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349项,占93.32%。

  技术监督工作取得实效,全年各级技术监督部门立案查处假冒、伪劣产品案件6234 件,挽回经济损失0.69亿元,罚没0.54亿元。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天气和地震观测系统。截止2002年末,全省建立了48个PCVSAT接收站,3个卫星云图接收站,8个VSAT地球站,16个地震台站,1个火山观测站,16个观测井。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全面整顿文化市场秩序,文化剧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推进。一年来,新创作剧目130多个。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取得较快的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文化活动丰富活跃。

  广播电视事业坚持走产业化道路,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升级改造进展顺利,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5.7%,比上年提高0.55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7%,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我省广播人口覆盖率高出全国2.5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高出全国2.2个百分点。已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卫星接受、无线传播、有线接入等多种方式并用,相互补充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新闻出版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报纸、图书、杂志种类增多,印数大幅增长。报纸出版种类70种,总印数达到6.9亿份,比上年增长3%;图书出版3476种,总印数达到1.5亿册,增长7%;杂志出版235种,总印数达到0.65亿册,增长12%。新闻出版业全国综合排序第18位。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病人选择医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全面展开;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中医药等工作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积极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以乡为单位覆盖率达85%以上。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群众体育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世界大赛共获9枚金牌,1人1次破1项世界记录;亚洲比赛共获11枚金牌,1人1次破1项亚洲记录;全国各级各类年度比赛共获125枚金牌。长春市成功获得了2007年第6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举办权,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

环 境 保 护

  随着《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生态省建设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环境保护作为我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公众的环保意识显著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水域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一些江河、湖库水质有所改善,全省好于Ⅲ类水体的比例较上年提高了10%,主要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稳定在95%以上;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比上年下降了17微克/立方米。

  全省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8%,比上年增长5.7%;现已建成 6个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另有3个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建设。

  全省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得到加强。现已建立自然保护区32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18个。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已达到21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近12%,占辖区面积比重提高到11.6%,生态示范区面积发展到940.46 万公顷,已占全省面积的50.2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速度呈稳定下降趋势。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出生人口22.4万人,出生率为8.30‰,比上年下降了0.46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为13.8万人,死亡率为5.11‰,自然增加人口8.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9‰。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69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73.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0.88%;乡村人口为1325.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9.12%;男性人口为1381.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17%;女性人口为1318.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8.83%。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及增加额创近年新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60.16元,比上年增长17.2%,增幅高于上年 6.2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一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60.81元,比上年增长8.2%,增幅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2002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973.88 元,比上年增加636.60 元,增长14.7 %;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1686.33元,比上年增加24.64元,增长1.5%。 

  我省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全省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292.76万人,比上年增长1.1%;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达到 104.94万人,比上年增长5.4%;月人均养老水平达到598.24元,比上年增长6.7%。失业保险作用明显发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达到15.64万人,比上年增长18.8%。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截止2002年末,已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49.7万人,比上年增长127%;共发放低保资金5.67亿元。以城市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监督机制,确保低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

说明:1.本公报发表的数字为年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12691字】【14次】


相关资讯:
  • 2002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1/27)
  • 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20)
  • 2002年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3/2/27)
  • 2002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28)
  • 2002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28)
  • 2002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28)
  • 200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1/29)

  •  集团首页 | 统计数据服务 | 行业分析与报告 | 市场研究与咨询服务 | 企业调查与营销服务 |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04 ACMR 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800*600。
      京ICP证050875号 京ICP备05020597号 IP:18.191.23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