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线数据
x中国宏观月度数据
x中国宏观年度全国数据
x中国宏观年度分省数据
x中国城市统计数据
x中国县级统计数据
x中国行业月度数据
x中国行业年度数据
x中国行业年度数据--(1999-2002)
x中国区域图形数据
x世界经济统计数据
免费数据
4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4中国行业概况
4中国经济运行月度报告
委托咨询

◆您的位置:数据中心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03年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data.acmr.com.cn  2004/4/12  江西省统计局


    2003年,江西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的各项部署,围绕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全省上下经受住了非典、洪涝及严重干旱三大严峻考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8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增幅同比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0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227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1043亿元,增长7.4%。人均生产总值6677元,比上年增加848元,增长12.1%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1.938.839.3调整为19.8:43.4:36.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超过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卫生、教育等新兴行业增长势头较猛。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3166.5元/人,比上年提高12.8%。公有制经济稳定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成果进一步巩固,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省个体业户和私营企业64.28万户,比上年增加0.53万户,增长0.83%;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36.22万人,比上年增加21.99万人,增长10.27%

 

  市场价格总水平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8%,比上年上涨0.8%,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0%。分城乡看,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0.6%。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9%,衣着类下降2.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1%,居住类价格上涨2.1%。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4.0%,其中,轻工业品上涨1.6%,重工业品上涨6.1%;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6.5%,其中钢材上涨10.0%,农副产品上涨9.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1%。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5.1%,其中,谷物上涨3.4%,棉花上涨27.9%,油料上涨19.3%,畜产品上涨8.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中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加快发展中,电力、资金、人才不足的矛盾凸现出来;就业与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民收入增收难度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困难。

 

  二、农业

 

  农业克服自然灾害影响,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全省农业总产值841.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51.12千公顷,比上年调减136.87千公顷,其中早稻1083.8千公顷,减少2.4%。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受洪涝和罕见的干旱影响,产量有所下降,而棉花、水果、药材和花卉等高效农作物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其中,粮食产量1450.3万吨,下降6.4%;油料产量76.0万吨,下降7.8%;棉花产量7.6万吨,增长13.8%;水果产量78万吨,增长19.2%;烟叶产量1.8万吨,下降9.5%;糖料产量118万吨,下降9.6%

 

  林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各地把保护森林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快了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和低产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积扩大,覆盖率提高,林木蓄积量增加,主要林产品产量增长较多。全省实现林业产值70.48亿元,增长7.0%;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9.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5.4%;森林覆盖率达59.7%,位居全国第二位。

 

  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全省牧业产值实现254.01亿元,比上年增长3.6%;牧业产品产量除生猪略减之外,均实现较快增长,草食畜禽发展迅速。全年生猪出栏1932万头,减少1.2%;牛出栏72.5万头,增长8.1%;家禽出笼3.13亿羽,增长6.8%;牛奶产量10.9万吨,增长38.3%;鲜蛋产量37万吨,增长4.8%;肉类总产量201万吨,增长2.4%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省实现渔业产值118.55亿元,增长7.9%;水产品总产量达146.1万吨,比上年增加7.9万吨,增长5.7%,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43万吨,增长17.5%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改善。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20.5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8%,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4.86万千瓦,增长11.7%;联合收割机达0.32万台,增长28%;农用运输车9.17万辆,增长12.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1万吨,下降1.3%;农村用电量39.7亿千瓦小时,增长9.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873.18千公顷,新增13.77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省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加快2.0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产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40.31亿元,增长21.0%,增速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144.99亿元,增长15.4%;重工业增加值295.31亿元,增长20.1%。分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完成增加值64.70亿元,增长46.6%;“三资”企业完成增加值47.14亿元,增长35.0%,增幅居各经济类型企业前列,成为带动工业快速增长的生力军。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13%,比上年上升0.23个百分点。全省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96.17亿元,增长19.5%,其中: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实现增加值92.64亿元,增长34.0%,总量、增幅均居各行业之首。全省发电量315.3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4%,电力生产弹性系数达2.72,创历史最高记录。

 

  工业所有制结构得到改善。全省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99.20亿元,比重为45.2%,比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1.11亿元,比重为54.8%,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和优化。冶金、建材、家电、纺织、化工等行业受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影响,市场销售形势好,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增长,其中:十种有色金属增长45.3%,生铁增长9.6%,钢和钢材分别增长9.4%23.3%,水泥增长40.5%,彩色电视机增长54.5%,白酒增长11.6%,乳制品增长111.0%,罐头增长15.0%,布增长24.4%,纱增长29.3%,化学原料药增长23.3%。原煤受不断上升的电力需求拉动,产量比上年增长11.5%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52.11亿元,同比增长1.2倍,为历史同期最高。在37个行业大类中,有32个实现赢利,盈利能力前25家企业实现利润37.30亿元,增长86.6%,占全部利润的71.6%。全省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利润37.47亿元,增长1.0倍,占全部利润总额的71.9%。全年累计实现利税156.58亿元,增长44.2%;上缴税金104.47亿元,增长23.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7.45%,比上年提高13.42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全省工业加大扭亏力度,亏损面、亏损企业亏损额有所下降。全省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5.92%,比上年下降0.9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0.20亿元,同比下降2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减亏30.9%;股份制企业减亏33.6%,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减亏23.9%

 

  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全省工业园区实际投产企业达4492个,比年初新增1756个;完成工业增加值211.80亿元,增长72.2%;实际到位资金538.72亿元,增长2.0倍;实现销售收入627.9亿元,增长75.9%;利润总额42.76亿元,增长89.6%;实交税金30.73亿元,增长85.3%,安置就业人员62.3万人,增长90.1%

 

  建筑业生产发展加快,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78亿元,比上年增长4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全省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49.3%。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8.97亿元,比上年增长56.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66.86亿元,增长62.9%;更新改造投资195.61亿元,增长37.8%;房地产开发投资177.47亿元,增长71.2%。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完成338.17亿元,增长58.9%。其中轻工业投资80.29亿元,增长93.4%;纺织工业投资27.18亿元,增长1.03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35.80亿元,增长1.35倍;机械工业投资41.87亿元,增长69.6%。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86.83亿元,增长46.8%。社会服务业投资127.60亿元,增长1.42倍,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投资79.91亿元,增长1.33倍。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强劲,商品房销售良好。全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7.47亿元,比上年增长71.2%。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65.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4.0%,其中个人购房面积832.88万平方米,增长53.0%,个人购房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6.2%

 

  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斐然。2003年是我省历史上实施重点工程项目最多、投资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年,在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全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9项,年度投资规模达到589.34亿元。其中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32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21个。在工业领域,组织实施了江铜年产15万吨铜杆线和6000吨高档电解铜箔、昌河15万台K系列发动机、九江昌河年产10万辆汽车、格林科尔工业园、江西晨鸣纸业、新钢中厚板、宜春中密度纤维板等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工业化进程;在交通领域,开工建设了泰和至井冈山高速公路、乐化至温家圳高速公路、南昌国际集装箱码头、浙赣复线电气化、武九铁路提速扩建等工程。伴随赣粤高速公路泰和—赣州—龙南段的建成,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38公里,成为全国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的16个省份之一,南北出省通道基本实现高速化;在能源领域,重点实施了九江电厂三期二号机组、青山湖和顺外变电站、电网改造、三峡50万伏输变电江西“两站三线”工程、丰城矿区曲江井等项目,有效缓解了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在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了江西移动通信枢纽楼、江西联通CDMA二期工程、南昌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工程、省政务信息网、LCOS数字显示芯片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力地提升了我省综合竞争力;在城市建设方面,实施一大批城市供水、道路、管网改造和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大幅度地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在宏观经济趋好、居民购买力增强、收入预期提高、消费环境改善等多重因素的支持下,消费需求明显回升,市场活力逐渐激发,以住房、汽车、通讯、医药、家电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热点引领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3.2亿元,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

 

  城乡市场基本协调发展。城市消费品市场需求相对活跃,实现零售额455.3亿元,增长12.1%;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需求比较稳定,实现零售额467.9亿元,增长11.4%,增幅比城市低0.7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5.3亿元,增长13.5%,增幅高居各行业之首;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12亿元,增长11.9%;其他实现零售额25.9亿元,增长2.2%

 

  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消费档次不断提高。轿车正在逐步走向家庭,城市手机向普及化迈进,商品房热销带动家具及建筑装潢材料销售活跃,家用电器类商品中摄像机、高档音响、大屏幕彩电等高科技产品倍受青睐。在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5.5亿元,增长6.7倍;建筑装璜材料类零售额832万元,增长27.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2.8亿元,增长35.2%;通讯器材类零售额1.7亿元,增长6.5倍;吃、穿、用基本生活用品销售稳步增长。

 

  在开放型经济的推动下,省外、境外和国外资金加速进入我省流通领域,沃尔玛等各种超市、连锁、配送、折扣店等新兴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消费市场的规模效应和巨大活力进一步显现,有力地刺激了消费需求增长。年末全省共有限额以上连锁企业22个,其中连锁门店1053家。全年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销售额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市场建设步伐日渐加快,优胜劣汰机制明显增强。年末全省各类消费品零售交易市场达2508个,全年成交额554.5亿元,其中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65个,成交额达403亿元,占全部成交额的72.7%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形势喜人,海关出口增势迅猛。全省海关进出口额25.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2%,其中:进口额10.22亿美元,增长59.1%;出口额15.05亿美元,增长43.1%,进、出口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28.5个和41.8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类、服装及衣着附件类和纺织、纱线及制品类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3%28.5%11.6%,分别增长44.5%69.2%18.0%。受出口退税力度加大、世界经济回升的影响,我省除对日本出口略降外,三大贸易伙伴的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对香港增长67.5%,对美国增长39.5%,对欧盟增长40.0%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利用外资强劲增长。全省合同引进境外、国外资金23.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0%;实际利用境外、国外资金16.64亿美元,增长33.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6.12亿美元,增长48.3%;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759个,增长28.4%。全省新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627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448家;年末实有“三资”企业2939家,比上年增加461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2595万美元,增长49.1%;实际完成营业额14825万美元,增长10.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发展加快,运输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875亿吨公里,增长9.1%。其中:铁路增长11%,公路增长2.5%,水运增长14.6%;完成旅客周转量537亿人公里,增长2.3%。其中:铁路增长3.5%,公路与上年基本持平。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新型通讯业务量增长明显。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亿元,增长12.4%;电信业务总量128亿元,增长18.5%。住宅电话发展迅速,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10.8万门,总容量达到548.3万门。年末全省市内住宅电话用户224.2万户,与上年持平;移动电话全年新增用户9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135.1万户,增加17.8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27.6/百人。邮电通信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旅游业克服“非典”影响,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97.47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93.54亿元,增长4.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47亿美元,下降33.7%。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3407.21万人次,增长3.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390.65万人次,增长3.7%;接待境外游客16.56万人次,下降31.3%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285.8亿元,同口径增长21.9%;占GDP的比重已达10.1%,是15年来首次突破两位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2亿元,增长19.7%。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增收较多,分别增长23.2%28.9%。税务部门征收的税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分别完成2.68亿元和1.24亿元。

 

  金融与经济加速互动。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239.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31.62亿元,增长16.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862.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0.45亿元,增长22.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015.4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8.28亿元,增长15.3%。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45.2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07.76亿元,增长19.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504.72亿元,增长10.5%;中长期贷款余额为902.46亿元,增长42.4%。个人消费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年末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53.53亿元,比年初增加55.43亿元,增长56.5%。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927.05亿元,增长27.2%,金融机构现金支出8744.25亿元,增长28.1%,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182.8亿元,比上年减少5.9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省保费收入69.77亿元,增长4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95亿元,下降1.1%;人身险保费收入55.82亿元,增长66.5%。全年支付各类赔款总额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8.42亿元,增长25.0%;人身险短期赔款和给付金额7.64亿元,增长26.9%。参加社会保险职工人数增加,年末全省已有350.95万名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11.17万人。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日益壮大。全省拥有省级重点试验室19个,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全省地方国有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66.8万人。联创光电等5家高科技企业已批准为“十五”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组建了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中心。

 

  科技活动日渐频繁。全年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521个,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721项,成交额8.3亿元,比上年增长32.4%。省级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486.5万元。其中,科技攻关计划、科技产业化及环境建设及各类科技专项支出3426.5万元,占76.4%;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支出360万元,占8.0%;中小企业创新基金500万元,占11.1%;科研基地与科技条件建设支出200万元,占4.5%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2434项,比上年增长19.5%。专利授权数为1238项,增长18.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量的34.2%,比上年增长1.1倍。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又有新的提高。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增加,承担参与的国家级研究课题的数量明显增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国民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全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加速推进昌北、昌东等高校新校区建设。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全年全省招收研究生2562人,比上年增加766人,在校研究生5711人,增加1588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14.16万人,增加3.7万人,在校学生35.86万人,增加9.24万人,毕业生4.72万人,增加1.21万人。中等教育稳定发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5.51万人,增加0.3万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4.4万人,相当于普通中学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19.9%。普及义务教育取得新进展。全省普通中学初中在校学生228.6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26.57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1%。在托儿童63.31万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绩。全年参加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员达23.11万人,获得本科、大专毕业证书的分别为5786人和10176人。全年共扫除文盲9.8万人,文盲率降到5%以下。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省文化事业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创造了一大批文化精神产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年末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76个,文化馆、群艺馆113个,公共图书馆104个,博物馆83个。全省共有无线广播电台10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2.66%,比上年增加0.74个百分点;电视台12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3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4.49%,比上年增加0.38个百分点。全年共出版各种图书、杂志、报纸2447种,共印报纸53063万份,分别比上年增加2种和1415万份。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一批优秀文艺、广播影视作品在国内外获奖,其中,获2003年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2个,银奖1个;获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1个,优秀奖8个。

 

  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显著。在取得防治非典阶段性重大胜利的基础上,加强了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制定并实施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和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363(包括个体机构),比上年增加77个,其中:医院517个,农村卫生院1533个,疗养院6个,门诊部3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2个,妇幼保健院108个,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6960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5万人,其中:医生4.82万人,注册护士3.36万人;在农村,有乡村医生28293人,卫生员1446人。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年我省体育健儿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奋勇拼搏,共获得58枚金牌、31枚银牌和16枚铜牌,其中金牌、银牌分别比上年增加21枚和8枚,铜牌减少6枚。群众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全省成功举办了1000万人参加的全民健身运动会。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约占全部人口的30%。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3.09亿元,其中,发行足球彩票1.13亿元,共筹集资金1.05亿元,比上年增长44%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继续加强。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3700人,省、市、县级环境监测站86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55个,比上年增加21个,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0.91亿元。在全省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的11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72.7%;有1个城市达到三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9.1%。在全省监测的15个城市中,建成了53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256.6平方公里。全省建成了65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516.8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3.7%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全省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含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7个,比上年增加1个,面积达5276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4.7%。建成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2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比上年增加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773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6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254.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47.29万人,占34.02%;乡村人口2806.94万人,占65.98%。全省男性人口为2180.72万人,女性为2073.51万人。014岁人口比重为23.72%1564岁人口比重为69.5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71%,老年人口达到285.46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59.64万人,出生率为14.07‰;死亡人口25.34万人,死亡率为5.98‰;全年净增人口31.80万人(含净迁出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9‰,与上年相比,下降0.63个千分点。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由于提高了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城镇贫困人口保障水平,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和补贴,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达6901元,比上年增加565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比上年增加124元,增长5.3%。全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521元,比上年增加1259元,增长13.6%

 

  劳动人事改革步伐加快,就业和再就业状况基本稳定。各级政府加大了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全省从业人员216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79.8万人,增加26.6万人;在岗职工256.7万人,减少5.3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1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3万人。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23.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4万人,下降21.2%。通过发放小额贷款、实行免费职业介绍等措施,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全年拨付再就业资金4.12亿元,其中省级促进再就业资金安排了1.2亿元,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17.2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8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19.8%;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7万人,比去年增加0.5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23.3%;跨省劳务输出455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05.0%。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8%,处于调控指标以内。

 

  “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继续得到落实。全年共为88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51亿元,当期发放率100%,社会化发放率99.9%。为18.5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及代缴社会保险费6.22亿元。有101万人享受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低保金6.9亿元,人均领取的低保补助金由2002年的31元提高到53元。

 

  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著。年末全省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457个,收养人数6万人,提供床位7.1万张,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定期定量救济的达115.1万人,临时救济困难户达73万人次。全省各县(市)都已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254个,比上年增加386个。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亿元,接收社会捐赠款2538.5万元。

 

  :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按国家统计局的要求,从20041月起,各省(市、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名称统一改为“某省(市、区)生产总值”。如我省的GDP中文名称改为“江西省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范围、内容均不变。

  (3)公报中所列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利润、税金和固定资产折旧等价值,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价值。表示一年内生产的可用于社会最终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5)个别数字与年初的快报数略有差距,以正式公报数为准。

  (6)就业人员数据根据人口和劳动力调查资料整理。

  (7)私营、个体户资料为工商部门登记数。

 

附表12003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一、  农产品产量
粮食
棉花
油料
甘蔗
苎麻
烤烟
茶叶
水果
肉类
  其中:猪牛羊肉
牛奶
蚕茧
水产品产量
二、工业产品产量


机制纸
白酒
啤酒
卷烟
彩色电视机
家用电冰箱
原煤
原油加工量
发电量

成品钢材
生铁
木材
水泥
硫酸
烧碱
农用化肥(折纯)
交流电动机
工业锅炉
金属切削机床
汽车
小型拖拉机


   
   
   
   
   
   
   
   
   
   
   
   
   
 
   
  亿 
   
   
   
   
   
   
   
   
 亿千瓦时
   
   
   
万立方米
   
   
   
   
万千瓦
蒸发量吨

 
 


1450.3
7.6
76.0
118.2
1.0
1.5
1.3
78.0
201.0
159.0
10.9
0.8
146.1
 
14.87
2.21
15.24
6.88
45.31
60.44
64.10
29.95
951.66
311.90
315.35
599.53
655.37
496.40
37.04
2172.80
103.29
19.92
47.90
119.82
1021.80
4023
18.52
3903


-6.4
13.8
-7.8
-9.6
-20.1
-10.2
-5.3
19.2
2.4
1.0
38.3
13.3
5.7
 
29.3
24.4
-1.3
11.6
13.2
-1.8
54.5
-21.1
11.5
5.1
35.4
9.4
23.3
9.6
1.6
40.5
32.2
1.5
2.3
28.8
33.8
22.6
-10.7
-16.5

 

附表2:          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指数(上年=100)

2002年

     2003年

 1、居民消费价格
其中:城市
      农村
其中:食品
      粮食
      肉禽及其制品
      油脂类
      蛋类
      水产品
      菜类
      衣着
      家庭设备及用品
      医疗保健用品
      交通和通讯用品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居住
      服务项目
 2、商品零售价格
其中:城市
      农村
 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
 4、工业品出厂价格
 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100.1
100.2
99.9
99.7
97.8
98.3
99.3
104.0
94.9
105.5
98.7
97.3
99.6
100.2
102.2
100.8
102.9
100.2
100.1
100.3
99.8
98.5
100.0

100.8
100.9
100.6
102.9
103.6
103.5
115.4
99.8
97.8
112.8
97.2
97.5
97.8
99.3
100.1
102.1
101.0
100.1
99.4
100.7
102.5
104.0
105.1


】【235067字】【5次】


相关资讯:
  • 2003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13)
  • 200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4/2/27)
  • 200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26)
  • 200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25)
  • 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18)
  • 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4/3/10)
  • 200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4/2/20)
  • 200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1/20)
  • 2003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9)
  • 2003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26)

  •  集团首页 | 统计数据服务 | 行业分析与报告 | 市场研究与咨询服务 | 企业调查与营销服务 |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04 ACMR 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800*600。
      京ICP证050875号 京ICP备05020597号 IP:18.226.8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