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线数据
x中国宏观月度数据
x中国宏观年度全国数据
x中国宏观年度分省数据
x中国城市统计数据
x中国县级统计数据
x中国行业月度数据
x中国行业年度数据
x中国行业年度数据--(1999-2002)
x中国区域图形数据
x世界经济统计数据
免费数据
4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4中国行业概况
4中国经济运行月度报告
委托咨询

◆您的位置:数据中心 > 财经资讯 > 正文
 
近年来国际油价走势回顾与2006年展望

http://data.acmr.com.cn  2005/12/30  发改委


  石油是经济发展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其价格波动不仅对经济增长、企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国际油价一直为全球共同所关注。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到目前虽没有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但对全球经济已开始产生重要影晌。通过分析2002—2005年国际油价变动,可以预测未来,进而对可能影响2006年国际油价的因素及走势做出展望。

    一、2002—2005年国际油价变动情况

    “9•11”事件后,世界经济增长快速滑坡,国际市场对原油的需求明显下降,国际油价在2001年最后两个月下挫了30%。2002年初,国际油价在持续一段低迷状态后,开始稳步上升;此后两年,国际油价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到2005年8月底,受美国墨西哥湾“卡特里娜”飓风影响,油价更是快速突破70美元/桶。此后,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动用战略储备石油,国际油价应声回落。但2005年10月WTI原油期货价格,仍然处于6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分析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走势,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球经济复苏牵动国际油价恢复性上涨(2002年1月至2003年5月)。

    2001年由于全球经济衰退和“9•11”事件影响,国际原油需求不振,WTI、布伦特和迪拜原油三种基准原油全年现货均价分别比2001年下跌了4.4美元/元、4.2美元/桶和3.4美元/桶。自2002年1月,伴随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国际油价稳步回升,在2002年第三季度之前油价基本处于正常范围;进入第四季度,由于美伊关系紧张和冬季取暖用油增加,国际油价波动加剧并向上攀升。到2003年第一季度,国际油价因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出现战争溢价,油价开始偏离基本面。此后,由于美国对伊拉克战争进展顺利和中国“非典”因素,国际油价一度有所回落。

    第二阶段:全球经济增长、美元贬值、中东恐怖活动和产油国政局动荡,加速国际油价上涨(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

    在这一阶段,由于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原油市场需求增长和国际油价的上涨。2003年,美国经济出现高速增长,GDP增长达到4.1%。中国由于电力供给紧张,燃油、原油进口大幅度增长。在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带动下,到2004年国际油价一路上涨了70%以上。

    美元贬值及前期贬值的滞后影响,是仅次于需求因素驱动国际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在这一阶段,美元贬值11%以上,同期国际油价上涨了44%,而实际国际油价只上涨33%左右。如果按从2001年6月到2004年12月计算,美元贬值达40%以上,同期国际油价上涨53%,实际只上涨了13%左右。

    在此阶段,除了需求增长和美元贬值等因素发挥主导作用外,中东地区恐怖活动和产油国政局动荡也加剧了国际油价的上涨。

    第三阶段:剩余生产能力不足等因素引发供给担忧和投机炒作,导致国际油价进入飚涨阶段(2005年1月至10月)。

    进入2005年,受欧佩克剩余生产能力下降和炼油行业高开工率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对市场原油和油品供给不足的担忧,导致2005年第一季度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第二季度由于淡季因素,油价有所回落。进入第三季度,由于受飓风“卡特里娜”的影响,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石油生产和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导致石油供给紧张,国际油价快速上涨。8月30日,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分别创下70.85美元/桶和68.89美元/桶的历史新高。9月初国际能源机构26个成员国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国际油价应声回落。进入10月份,WTI原油期货价格一路下跌至60美元/桶左右,目前已经下跌倒60美元/桶以下。

    在这一阶段,国际油价出现大幅度上涨,但油价变化也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以美国WTI和布伦特原油为代表的轻质油价格与迪拜原油为代表的重质原油之间价差一直在扩大。这说明国际市场对轻质原油的需求强劲,而对重质原油需求一般。

    从2005年实际情况看,国际原油市场并没有出现供求失衡。在2005年3月后,原油市场需求基本是逐月下降的,但是投机资金利用欧佩剩余生产能力下降引发市场对原油供给的担心,大肆做多国际原油期货,导致油价居高不下。

    综上所述,国际油价在近三年中持续上涨并且不断创新高,是在一系列基本面和非基本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其中,在第一和第二阶段,需求因素和美元贬值在油价上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引领国际油价一路上涨。进入2005年,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始由需求增长转化为供给担忧。欧佩克剩余产能和“卡特里娜”飓风所造成的供给恐慌,在投机资金的作用下,国际油价由60美元/桶飚涨到70美元/桶。

    二、未来国际油价走势判断

    国际油价上涨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未来国际油价何去何从?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关于未来国际油价走势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观点一:国际油价上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警告,由于欧佩克和国际石油公司目前在石油生产和炼制方面的投资过少,油价在未来五年内难以下降。2005年9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按目前的投资计划,产能增长不可能跟上未来石油消费的增长,不可能创造出充足的备用产能。”由于需求高涨,欧佩克在备用产能上的缓冲能力已被减弱。尽管欧佩克已着手加大投资,但石油市场情况在今后五年里都不可能好转。英格兰银行认为,“油价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超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目前据市场参与者的判断,油价在2006年8月上升到每桶100美元或更高的可能性大约为5%。”高盛公司股票分析师报告认为,“由于美国和中国对石油的强劲需求,油价涨到100美元/桶完全有可能”。他们认为,石油市场可能已经进入快速上涨的早期阶段。这是一个持续多年的交易时期,油价将高得足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费并重新形成富余生产能力。

    观点二:国际油价已上涨到极限,需求见顶油价可能回落。2005年7月,国际能源机构发布报告称,随着需求增长减缓和供应能力增强以及库存的不断增加,国际油价在过去两年经历了数十年来最大的飚升后,有望于2005—2006年逐步回复正常。一些非官方研究机构也认为:能源需求已经见顶,中国的情况尤其如此,油价很有可能跌至30美元/桶。摩根斯坦利亚洲区上半年报告中指出:最近油价的大涨“很可能是最后的疯狂”,是需求回落前石油交易员们的疯狂投机。此外,美国财经界名人福布斯最近甚至预测,油价将出现崩盘,并在一年之内跌至30—35美元/桶。他认为:“石油价格飚升的原因是投机资本。北美几乎没有一个对冲基金不在原油期货上投机,这使得石油价格形成泡沫。”此外,英国经济学家罗斯玛丽•赖特指出,就中短期来说,全球不存在缺油问题。由于新投资投入生产存在滞后问题,市场紧俏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新增石油的上市,石油的实际价格可能回落。

    上述两种关于油价的观点,持油价继续上涨,并且长期保持高位观点的机构和专家主要是从供给角度进行推测。其中隐含的重要前提是,未来全球对原油需求保持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欧佩克国家的剩余生产能力下降,对原油开采的投资不能保证足够的新产能增加来维持必要的备用产能。因此,全球原油市场未来将保持供给偏紧的状态,油价难以回落,而且一旦市场遭受短期冲击,油价将出现暴涨。而持油价将回落和下跌观点的机构和专家则是从市场投机角度进行的推测。他们认为,油价上涨主要是投机性因素造成。正是由于油价上涨投机性因素造成缺乏真实的需求,因此,随着国际市场原油需求的回落,油价将下跌至35美元/桶的水平。

    三、2006年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

    对国际油价的涨跌究竟走向何处,存在明显的分歧。之所以这样,在于影响国际油价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诸多因素中,全球经济增长、开发投资、生产能力、石油库存、欧佩克与货币因素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地缘政治、恐怖活动、天气变化等非基本因素则是通过对基本因素的影响来发挥作用的;投机因素则是利用基本面和非基本面因素的长期或短期变化,通过在期货市场发挥影响作用的,并经常导致国际油价严重脱离基本面因素决定的合理价格。

    (一)经济增长:主要原油进口国经济增长将减速

    受国际油价高企的影响,一些国际机构最近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都明显下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秋季报告,对2005—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认为,虽然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仍然维持了4.3%的预测值,但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测值进行了下调。

    与2004年比,虽然2005年全球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持续的高油价,预计大部分原油进口国2006年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导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减慢,从而有利于供需平衡和国际油价稳定在较合理的水平。

    (二)原油供求:欧佩克剩余生产能力可望提高

    全球原油供给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即:欧佩克国家和非欧佩克国家。从国际能源机构和欧佩克的预测看,2005—2006年国际原油供求状况基本处于均衡状态,两者差别不大,分别只有9万桶/日和15万桶/日的差别。按照目前欧佩克国家的原油生产能力,如果不出现重大意外事件,可以满足2006年全球对欧佩克的原油需求。随着下半年非欧佩克国家原油产量的增长,国际原油供给将明显增加,而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原油需求增长也将减慢。因此,2006年全球不会存在长时间的原油供给问题。

    在全球原油供给中,欧佩克通过调整成员国的生产限额,经常扮演着国际原油供给调节器的角色。欧佩克在稳定国际原油市场中的作用之所以显得越来越小,究其原因:一是欧佩克国家的剩余原油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其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下降;二是大量的投机资金涌入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套利,油价走势摆脱了供求关系的束缚。虽然国际市场原油期货投资机构在对原油剩余生产能力不足进行大肆炒作,但2005年原油供求基本上保持平衡。

    (三)投机活动:投机因素影响油价下跌可能大于上涨

    关于投机活动在国际油价变化中的作用,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大部分观点认为,国际原油市场投机活动,在近两年国际油价上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能源信息署则认为:对冲基金不应该对油价上涨负责,油价上涨是由于供给紧张造成的。

    尽管国际原油市场的投机活动不是油价上涨的诱发因素,但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机会缺乏,大量资金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原油市场,不可避免地推高油价,并使其严重偏离基本面。预计投机资金在2005年第四季度仍然有可能继续做多油价。但随着需求增长可能放慢和供给因素弱化,预计2006年投机活动对国际市场油价的影响方向将发生变化,其对油价下跌的影响可能将大于对油价上涨的影响。

    (四)中东地区:恐怖活动和产油国政局动荡具有明显影响

    中东地区是世界石油的主要生产地区,也是目前世界恐怖活动频繁发生的地区。恐怖活动频发及其对石油生产设施的破坏,对全球原油供给具有明显的影响。

    随着伊拉克新宪法的通过,伊拉克向民主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其在选举新国会铺平了道路。伊拉克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局势也可望发生一些积极变化,局势稳定有助于提高伊拉克原油生产能力。但伊朗核问题和叙利亚问题有可能诱发新的不稳定因素,从而不利于中东地区的原油生产。此外,欧佩克成员国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政局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也是导致高油价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中东地区恐怖活动和产油国政局不稳定,对2005年国际油价上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06年这一诱发因素仍然有可能继续发挥作用。

    (五)货币因素:对油价的作用方向可能发生变化

    2004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元兑欧元汇率已经逐渐趋于稳定。在2005年国际油价的上涨中,美元贬值因素的贡献已经非常小,预期2006年美元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有可能成为油价下跌的重要因素。

    (六)气候因素:气候是油价短期变化的冲击因素

    导致2005年第三季度国际市场油价冲高的主要是气候因素,第四季度仍然有可能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冬美国东部地区可能比往年温暖,这将使取暖油需求下降,促使投资金大规模抛售合约,加剧油价下行。2005年10月底油价大幅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和取暖油期货价格均创下3个月来的最低点,汽油则跌至近5个月以来最低点。

    四、未来国际市场油价走势预测

    国际油价已经历了近三年的高价位,并在2005年8月底突破70美元/桶大关的新高后,已经达到人们的心理极限。因此,2005年第四季度及2006年国际油价水平,已经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阿各斯公司最近的油价预测调查显示,大部分机构预测2006年布伦特油价在60美元/桶附近。2005年第四季度国际油价将在60美元/桶上下高位震荡,2006年将会逐渐回落至合理水平。

    在经历2002—2005年持续三年的油价上涨之后,2006年国际油价将会逐渐回落至合理水平。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由于2005年高油价的影响,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原油需求增长减速;

    其次,非OPEC国家新增产能在2006年第二季度后陆续投入生产,总体上看国际市场原油供求环境相对宽松;

    第三,基于国际原油供求环境变化、期货市场投机因素将减弱,预测2006年国际油价将逐季回落,上半年伦特油价有可能在55美元/桶左右,下半年继续回落到50美元/桶,甚至低于50美元/桶。


】【6520字】【887次】


相关资讯:
  • 化肥业:06行业景气将达成长高峰期(2005/12/30)
  • 我国电力装机突破5亿千瓦(2005/12/30)
  • 2005年1-11月份各省市机电产品进出口情况(2005/12/30)
  • 11月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四创历史新高(2005/12/29)
  • “十五”期间我国通信技术类产品出口发展迅速(2005/12/29)
  • 2005:钢铁价格盛极而衰 明年产量增速放缓 (2005/12/29)
  • 前11月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逆差同比减少7成以上(2005/12/29)
  • 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600亿斤以上 (2005/12/29)
  • 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05/12/28)
  • 全民航前11月盈利58.2亿(2005/12/28)

  •  集团首页 | 统计数据服务 | 行业分析与报告 | 市场研究与咨询服务 | 企业调查与营销服务 |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2004 ACMR 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800*600。
      京ICP证050875号 京ICP备05020597号 IP:52.14.1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