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的贷款将怎么发放?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对19日聚会北京的工商银行各地分行行长们明确表示,下半年要继续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合理把握贷款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既要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又要防范政策和市场变化带来的信贷风险。
姜建清的思路在金融机构高层领导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显然,经过上半年金融宏观调控的历练,各家银行已经放弃了简单停止发放贷款的做法,更加注重追求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相结合,这正是此次宏观调控所要达到的目的。
国有银行功不可没
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在金融机构中占较大比重,因而银行贷款的减少就意味着四大银行对信贷增长进行了有效控制。
在此次宏观调控中,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中央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银行贷款的高增长态势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而得到有效控制。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7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增幅比去年同期减缓6.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减缓4.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末减缓3.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减缓2.3个百分点。今年1—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同期少增3501亿元,其中6月份少增2396亿元。在信贷总量减少的背景下,各家银行也十分注重避免产生“一刀切”的弊端。这种保压有序的信贷方式,是此次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贷款大幅下降
信贷总量的减少,使人们担心四大银行的资产质量会否明显下降,事实表明,上半年四家银行的资产状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转。
好消息不断传来。在各项贷款均衡稳定增长的同时,工行全行资产质量呈现加速改善态势。6月末,工行境内外机构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355亿元,占比下降2.04个百分点,降至19.2%。
资产质量较差的农业银行也有上佳表现,通过加大清收力度,严格考核,不良贷款继续实现了余额、占比的“双下降”。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了134亿元,占比较年初下降了3.2个百分点。
而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由于监管部门的举措,不良贷款更出现大幅下降。中行累计核销了1063亿元损失类贷款,转售了1498亿元可疑类贷款,核销了21亿元非信贷类资产损失,至6月末,本外币不良率已降至5.46%,已达到国际大银行的中间水平。
资产质量一直领先的建行更是令人惊喜,经过核销和转售后,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降至3.08%,比一季度又下降了5.69个百分点。
四大银行资产质量的提升,也为其在下半年进一步改善信贷结构创造了条件。
确保均衡平稳增长
各家银行的信贷政策表明,下半年金融机构将更加注重改善信贷结构,加大对一些基础产业项目的支持,这也是市场所期盼的。
姜建清提醒工行分行行长们,要掌握好信贷投放的节奏和进度,确保贷款均衡平稳增长。
下半年工行还计划发放人民币新增贷款1789亿元。工行将继续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强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完善行业信贷政策和统一授信控制,着力调整信贷结构。在严格控制部分过度投资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贷款的同时,加大对煤电油运等基础产业项目的贷款投放,大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的行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积极主动地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保证其正常生产的资金需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信贷资金的闸门将放松。当前宏观经济正在继续朝着既定目标发展,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宏观调控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还不可掉以轻心,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尚需继续执行。
不过分析人士也认为,监管当局应密切观察和分析宏观调控过程中银行业出现的新情况,保护好银行作为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控制和减少各类风险损失。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把握宏观调控政策,既要抑制投资膨胀,又要保护和扩大消费需求;既要控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切实支持经济发展;既要促进当前的健康运行,又要实现持续发展。他强调,要更加注重把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时机、力度和节奏,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有压有保,不踩“急刹车”,避免政策执行偏差,防止投资信贷急剧回落给银行造成新的风险。
然而如何将两者结合好,关键还是要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尤其是应自觉把宏观调控作为加快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动力和契机,这正是人们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