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社会资金处处长赵春萍8月31日建议,中央银行应尽早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继续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让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存款利率,吸引部分居民储蓄存款继续留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中。
今年前7个月,居民储蓄存款(含外币)增加10387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09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1093亿元,同比增长14.2%,比上年同期低4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今年以来已经连续4个月回落。
根据测算,居民储蓄存款今年前七个月的平均增幅为17.6%,虽然比第一季度的18.3%减少不多,但相对去年四个季度的20.1%、19.5%、19.9%、19.2%来说堪称是大幅下降了。自4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出现增幅下降以来,前7个月居民储蓄存款(含外币)共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309亿元。
赵春萍认为,储蓄出现持续分流的关键因素是实际负利率。物价上涨而存款利率保持不变,导致今年上半年居民储蓄存款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分流,连续几年的居民储蓄增速稳步上升的势头在今年上半年开始直线下滑。居民1年期储蓄存款实际利率从去年10月份起为负,今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3%,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为1.98%,税后实际为1.58%,减去CPI上涨幅度,实际存款利率为-3.72%,负利率水平明显上升。长期持续的储蓄负利率必然对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使居民持有储蓄存款尤其是定期储蓄存款意愿明显下降。
今年以来,居民投资渠道增加较多,加速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基金、股票、国债、保险对居民储蓄的分流作用明显,上半年居民对股票、基金、国债、企业债和保险累计投资482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投资2626亿元,增长1.2倍。
赵春萍认为,分流居民储蓄存款的目的在于扩大消费和投资,进而刺激经济尽快复苏。但由于居民储蓄过多的“移民”到基金和股票市场,大量储蓄存款在从商业银行分流出来之后,未能真正注入实体经济的循环,而是越来越多的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从而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效率。
赵春萍建议,利率市场化是货币金融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解决储蓄存款分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利率自由化。目前,中央银行应尽早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继续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让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存款利率,吸引部分居民储蓄存款继续留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中。
赵春萍还建议,为了防止储蓄存款分流的资金在基金和股票一级市场上沉淀,就必须为它寻找合适的出路。国家直接向公众发行国债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继续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以国债形式扩大投资,不会造成资金沉淀,有助于提高社会金融效率,减少资金在转换渠道中的损耗。